安多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大道中华程献忠上古神山昆仑与古
TUhjnbcbe - 2024/4/6 15:47:00
天津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8640.html

编者按:《山海经》中的“昆仑之丘”或“昆仑之墟”是巴颜喀拉山?昆仑山有三级九重?古鄂陵湖是古“南海”?柴达木盆地的胡泊古“西海”?青海湖是古“北海”?若尔盖草原是古“渤海”吗?------程先生给出的大胆推论与严谨分析,或许对困扰着上古文明研究的种种重大疑难问题,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答案。

原文标题:华夏神山“昆仑”考

关键词:昆仑曾城九重三级昆仑昆仑墟四海渤海青海湖若尔盖古鄂陵湖

中国上古神话的源头是昆仑山,华夏文明的起点在昆仑山,但昆仑山的地理方位却是一个古今学术界争论了多年的话题。

从《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派人赴西域探寻黄河源头开始至于今日,有关昆仑山的位置,各种史记与今人论说近二十种。

这些论说中,古人受限于各种因素而不能完整解读情有可原,而今人只是截取《山海经》等典籍(包括古人中错误的解读)中只言片语加刻意曲解就下结论,很不严谨,更毋论那些生硬地往自己家乡所在地牵扯的奇谈怪论。

笔者暂略去繁缛的各家学说,直接从源头先秦古籍《山海经》来论证。

一、昆仑之墟与四海

首先来讨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昆仑之丘”或“昆仑之墟”,很多研究者居然连这点概念都没有厘清,将此等同于“昆仑”!

《海内西经》中作为“帝之下都”所在的“海内昆仑之墟”的具体描述: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更加古老的《西次三经》云: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青(原讹作洋。郭璞已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

海内昆仑之墟与河源

首先,我们现在知道,黄河主要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曲(如图)。

而卡日曲,藏语为“红铜色的河”,其实,“卡日”即“赤”缓读,与“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吻合。但最初的“赤水”应当包括现在的“多曲”,古人不可能忽略如此重要的河源!最初汇合一处(如图红线)注入鄂陵湖,后来改道而注入扎陵湖。

所以,从“西南流注南海”的“南海”是当初的鄂陵湖,面积比现在大而至于隆热措、阿涌贡玛措、阿涌哇玛措、阿涌尕玛措乃至于黑河流域(今有江蒙错与尕拉拉错)直到岗纳格玛错、日格错,淹没部分黄河流域,是连成一片的大湖泊,故称为“南海”。

另外的证明:

其一,《西次三经》有云:“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之“氾天之水”就是指此群山点缀的广大“南海”(从鄂陵湖到日格错、冬草阿龙)!

另《大荒南经》云:“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自然指赤水至此注入“南海”(古鄂陵湖)而“穷焉”——终止!其中有“氾天之山”,即点缀于南海之中的群山,就是《海内经》所说的“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曰三天子都”等诸山(蓝线内,姑拟),诸山为巴颜喀拉山褶皱带。大体示意图如下:

古南海与氾天之山

当年南海与氾天之山具体轨迹,限于所识,难以画出准确边界。图中蓝线范围内即古“南海”(比青海湖大),黄线为黄河干流,部分被淹没于古南海中。

而当初的主要河源是“约古宗列曲”(扎曲可以算其支流之一),当时泉眼可能不只有一两个,经历星宿海而最终注入“扎陵湖”,此湖古称为“柏海”,也的确是其形如有柄柏叶(如上图,扎陵湖东西两侧支流形细长如柏叶,卓让措为叶柄形)而名!与鄂陵湖狭通而有一山之隔,也就是《西次三经》所云“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之“无达”!“无达”古音“不达”,切音为“柏”(华言好简而合),所以“无达”就是“柏”海!

至于西北的洋水、黑水,洋水应当是“舒尔干河”(雪水河),源头又分为三大支,且多聚集为湖泊。即广泛发源于昆仑墟西北,故有洋水之称,洋者,广大也。

而黑水应当是昆仑河到格尔木河,古籍中“昆仑奴”即“黑奴”,且其源名“黑海”(湖),自然下游名“黑水”,故昆仑河应当就是黑河。两者汇合为格尔木河,最终由南注入“东达布逊湖”(从“南入海”。最初的海应当是整个柴达木盆地中间的大湖泊,即从西台吉尔湖、东台吉尔湖到东达布逊湖以及南霍鲁逊湖、北霍鲁逊湖的整个湖泊)。《西次三经》所描述的“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的“大杅”,可能就是格尔木温泉水库下面的第一梯级电站“大干沟水电站”之“大干沟”的古地名,即本名“大杆”而讹为“大杅”!当年应当也是一个较大点的湖泊。

而西南的青水、弱水,是指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形成“通天河”的两条源头支系。其一即出于雅拉达泽山西南(再转东南)的昂日曲(昂日即弱的缓读,也即“弱水”,因为水流很小,流程也曲折细长而名。最初可能是回形,如图红线,故《大荒西经》有“弱水之渊环之”语)!下游即色吾曲,注入通天河。

其二就是楚玛尔河(曲麻河),即“青水”!现在源头发自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最终汇入通天河。有支流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西南,如巴拉大才曲与扎日尕那曲等。按照“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的描述,应当还包括勒玛曲、沱沱河等。

而通常云“曲麻河”是“红水河”之意乃误传。因为,“曲/楚”确实近似“赤”,此处经常混淆,一如“车儿臣河”,上游称“且末河”,其实“车儿/且”都是“赤”的音义,但有时又称“卡墙”,在维吾尔语中称之为“恰尔羌”,最终实为“赤羌”音转。

而藏语中,“青”多缓读为“错温”,“曲麻/楚玛”即“措温”,闭口音,故不会是“赤”之翘舌音,而“青”为闭口音,如“青海湖”藏语即作“措温布”,即“青泊”!而“红水”(即赤水)为“卡日(赤)曲”!

而《西次三经》所说的“洋(青水之讹)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应当是指曲麻河流注入“称多”(就是丑涂之音)县境内的谷地(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逐渐倾斜,形成中间低,周围高、起伏不平的山间盆地),最初谷地有湖泊(丑涂之水。今有亦名扎曲的河流经历此地),后来河水因为地理因素而改道,不再经历此“丑涂之水”(后枯竭)。

所以,“海内昆仑之墟”就是指从雅拉达泽峰到昆仑山口的广大区域,也即勃卡雷克塔格山东段(东昆仑山)南支,因为基本是高山平原区域,故称之为“昆仑之丘”或“昆仑之虚”,即山中高地(平原)谓之“丘”,也的确有八百里长。因为此处的确是文明始祖轩辕黄帝所建的“下都”之所在!也是三江之源山!

《大荒西经》亦云: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那么,此处“西海”是指“青海湖”吗?看似基本吻合,因为雅拉达泽峰在青海湖南面,而“流沙”就在昆仑之丘附近,离其最近的沙漠,自然非西面毗邻的库木库勒盆地内的“库木库里沙漠”莫属。但是细看昆仑墟与位置青海湖,几乎居青海湖西面而略偏南。所以,此处的西海不是青海湖,按照“古南海”的位置,青海湖应当是“北海”才对!

其实,依据地理位置反推也可以判断,所谓的“西海”就是上面《海内西经》所说的“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其中的“海”,就是整个柴达木盆地中间的大湖泊,即从西台吉尔湖、东台吉尔湖到东达布逊湖以及南霍鲁逊湖、北霍鲁逊湖的整个连成一片的大湖泊!这才是真正的“西海”(可名为柴达木海)!

而此西海之南(略偏西)正是“昆仑之丘”!如图所示:

古四海与下昆仑

证明此“古西海”是柴达木盆地大湖泊的另外证明在《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此招摇之山,毗邻西海南面(古以南为上),自然就是布尔汗不达山(包括格尔木河西面以及毗邻的博卡雷克塔格山),而西流注于西海的“丽麂之水”自然就是出自布尔汗不达山的“柴达木河”!所谓的“多金玉”,其中的“玉”即为“青海玉”。而黄金,在昆仑山的博卡雷克塔格山一带富含金矿。

那么,“青海湖”真的是当时的“北海”而不是后人习称的“西海”?

我们先来看《庄子·秋水》记载的一段北海神海若与黄河神河伯的对话: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此篇的记载很怪,黄河的河神河伯居然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查遍黄河流域,完全不可能有这种不合理的现象!黄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东流而入“北海”,无论“北海”是指西北乃至于东北的任何大的海与湖泊!

虽然后人注释为渤海,但是庄子怎么会独树一帜成为唯一称渤海为北海的人?而且庄子时代的黄河入海方向也不是东行入海,而几乎是北行入渤海!

那么,是庄子随意编造的故事?不可能,《庄子》的寓言不是虚构故事,而是借助真实的故事来喻其理,或以虚构的人物来说真实的地理。

那么,此处的“北海”会是“青海湖”?其实,依据古南海的地理也可以判断,《五藏山经》所记载的四海是以昆仑之墟(巴颜喀拉山)、布青山(布尔汗布大山)与阿尼玛卿山为“中”来定位的。

所以,从地理位置而言,青海湖应当是“北海”。不过,由于后世(周代)的视野不同于帝禹时,所以《海内经》(东周)的“北海”已经不是最初的北海,而是东北的“贝尔加湖”或“鄂霍茨克海”了。如《海内经》云: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夭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

此中“北海”就是鄂霍茨克海了。而古老的《北山经》所记录的“北海”则不同: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靠近)于北海。”

在解开北海之谜前,先需要了解青海湖的历史才可以解开其中的奥秘。

原来,第四纪初,即在二百万年前的早一中更新世时期,青海湖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块断差异升降运动,湖区构造洼地下沉,形成新构造断陷湖。从青海湖区的地貌研究中,发现有早-中更新世的宽阔的古布哈河—倒淌河自西向东与黄河相通的河谷残迹,说明青海湖开始时是一个外泄湖。由于河湖共存,水体不大。大约到十三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这里又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断裂块差异升降运动。湖水的出口处,倒淌河上游与贵德盆地的分水岭,在新构造运动中强烈隆起,阻塞了湖水的外流渠道,使湖盆封闭成为闭塞湖。倒淌河流向也从此改成自东向西,但倒淌河的名称仍被保存下来。又根据孢粉资料,晚更新世气候正向温暖潮湿转化,由于水源充足,湖水加深,水质淡化,湖面扩大,形成一个巨大的内陆水体,这是青海湖的全盛时期。

自一万年前的全新世初以来,由于湖盆周围继续上升,湖区气候复趋干燥,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使湖水下降,湖面缩小,水质咸化。这种萎退浓缩的趋势一直延续到历史时期。根据实地调查与勘察,湖水在东西方向上至少各后退了二十多公里,湖的北面后退也在十至十五公里左右。目前的青海湖与一万年前的古青海湖相比,面积约减少了三分之一,水位则下降了一百米左右(如上图)。

那么,如果“倒淌河”真的在十三万年前就倒流,古人又是如何得知如此历史而称名“倒淌河”?其实,即便早在13万年前发生过剧烈抬升,由于“古青海湖”水位很高,所以直到帝禹时代(更何况当时为大洪水时代)都一直流入黄河!直到洪水消退后才成为真正的“倒淌河”而与黄河绝缘!

所以,回头看《庄子·秋水》的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就很容易理解!

原来,当年的“古布哈河-古北海(青海湖)-倒淌河”是黄河的上游之一,所以河伯才可能在自己的地盘是巡游,而且是自布哈河开始向东而行至于“北海”,也即“古青海湖”,自布哈河入海口向东看自然就是整个北海(独立的巨大北海已经不属于河伯,而属于北海神“海若”),当年的也确是实浩瀚无垠、不见水端!

而《北山经》所记录的“北海”之旁的“敦题之山”是什么山?依据“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靠近)于北海”看,应当就是“大通山(含延申的达坂山)”。

虽然如今有(且仅有)牧草生长,但是当年的气候条件下根本就没有草木!而且,“敦题”的古音与“大通”也完全吻合!

二、古渤海与若尔盖

我们再看夏代的《海外南经》: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人。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那么,我们能否从中再次确定上面所说的地貌?

当然如此!此中有两个可以作为定位的地方:羽民与毕方鸟。因为,前文引述过,《海内西经》在描述“帝之下都”所在的“海内昆仑之墟”时说: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其中的“南入海”之“海”上面已经说过是西海(柴达木海),那么“羽民南”之意即羽民在其南,符合上图所标位置,即当年的西周之国所在,当然也可能靠近格尔木河入山口处,因为此处多鸟羽堆积(下面再论,即《穆天子传》所说的羽琌/羽陵),他们取而编织为衣服而保暖,故名“羽民”!并非有翅膀或能够飞翔。

而接下来“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则自然在帝之下都的“昆仑之丘”边缘,如上图所示,在羽民东。但是,如果羽民靠近格尔木河(黑水),则“二八神”可能在轩辕之丘附近。

而其东南则为“毕方鸟”,位置在“青水西”,与“弱水、青水……过毕方鸟东”是一回事,此中青水下游(因为包含了弱水-昂日曲)的“通天河”,所以毕方鸟的位置基本无疑,就在“赤国妻氏(后世为赤乌氏)”所在地。

因此,南山就是布喀达坂峰,而比翼鸟可能就在“丹水河”流域的山谷中。而南山西北的“结匈”国应当就在库木库勒盆地,也就是后世周代《海内经》所说的“流黄辛氏”国所在。

我们再看《穆天子传》中所说的“昆仑之丘”,是否吻合古时的描述:

“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昭后世。

癸亥,天子具蠲齐牲全,以禋□昆仑之丘。甲子,天子北征,舍于珠泽。以钓于流水。曰:“珠泽之薮,方三十里。”爰有雚、苇、莞、蒲,茅、萯、蒹、葽。……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宝。天子乃□之人□吾黄金之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三四。□吾乃膜拜而受。天子又与之黄牛二六,以三十□人于昆仑丘。

所以,此赤水北的“舂山”应当就是卡日曲(赤水)北方的“雅拉达泽峰”(舂山之泽就是珠泽,也就是星宿海),还有布青山与阿尼玛卿山!

“雅拉达泽峰”也就是《穆天子传》所称的“舂山”(《山海经》中称“穷山”,古音相同)。“雅拉达泽”藏语意为“牛角虎峰”,因为雪峰拔地冲霄,极象长了牛角的虎头而名。汉语“舂”为舂棒即“杵”,而虎头似“舂臼”,所以才命名为“舂山”!与藏语“雅拉达泽峰”之意“牛角虎峰”是不同而相似的形象比拟罢了!

再看文中流沙,在《山海经》中没有特殊命名,泛指沙漠。如《大荒西经》云: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启。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启焉得始歌《九招》。”

赤水、流沙与大穆之野

显然,此流沙不可能是指库木库勒沙漠,只可能在赤水以南之东的沙漠!而此地域今无沙漠,所以只可能是大禹治水后退水的渤海(若尔盖堰塞湖,下论),早期自然是河水(刚退)流沙之地,后期变成草原——若尔盖草原。所以,夏后启所在为玉树市到阿坝县之间。

但是,文中又言在“大穆之野”且“高二千仞”,自然是在一座高山(虽本即高原山区)附近,所以可能是靠近“巴颜喀拉山”主峰(藏名“勒那冬日”)的“石渠县”,其境内雅砻江源头之一名“麻母河”(如上图),可能是“大穆之野”称名的来源,“麻”是“芒/莽”(摩诃)之转,“特大(四川方言即此)”之义,“母”即“穆”。

那么,为什么夏后启会在此远离中原的“大穆之野”“得《九辩》与《九歌》”而“歌《九招》”?其实此处离河曲若尔盖沙漠不远,而其族的析支羌就在河曲之北!

那么以阿尼玛卿山为中的“东海”呢?实即前面所说的今为若尔盖草原古时为“堰塞湖”的“渤海”!所以,帝禹治水成功后,“渤海”消失,就将此名移到更加东方的“东海(包括黄海、渤海)”,但因为古渤海较小,所以后人仅命名最小的为渤海!

或谓,哪来的渤海—若尔盖堰塞湖?怎么又称为沙漠?若尔盖不是草原吗?

其实,上面说古四海,北海(青海湖)、南海(古鄂陵湖)与西海(古柴达木海)都已经说过,但是怎么不见“东海”?而图中东面的若尔盖草原处画出名“渤海”,若尔盖怎么可能是“海”,而且还是“渤海”?哪儿来的说法?

我们来看《山海经》的记载。《西次三经》云: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海内西经》云: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而《大荒北经》云: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此言积石之山处,黄河水从山底石门中冒出来,又“西流”。而黄河从青海发源一直向东流,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白河入黄河处)开始向西改向(如下图)。河水所绕正是阿尼玛卿山!

黄河西流处与若尔盖

问题是,《大荒北经》的“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与《海内西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中所言的“渤海”在哪儿?

显然,此处的“渤海”不是黄河入海处的“渤海”(古称勃海)。按照经中的方位描述只能在第一河曲的东面,只是后来消失不见而已!

那么,至今有没有遗存呢?当然是有的,此“渤海”的遗存就是今天的“尕海”与被称为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夏秋草场的嫩哇乡草场。嫩哇本藏语音译,意为“草地”(其实应当就是“泥洼”的音义),位于若尔盖县西北部,距县城90公里。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3℃,幅员面积60万亩,可利用草场45万亩。境内草原辽阔,多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最大的淡水湖“哈丘”和“措拉坚”面积多亩,“黑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

而其北面还有一个名“尕海”的地方!位于碌曲县西南,海拔.7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2万亩,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水草茂盛,是亚洲最优良的草场之一。

尕海与嫩哇黑河、措拉坚等

由于尕海草场与嫩哇草场处于相近的海拔,其中又有尕海以及诸多嫩哇淡水湖,以及贯穿的黑河,所以最初此处是一个完整的大淡水湖,包括白河流域与黑河流域中间的所有区域!就是上一图红色近半月形(或如胃形)区域。实际上就是夹在群山(巴颜喀拉山与岷山、西倾山)中间的低洼地区!一如青海湖一样,故名“渤海”!

这就是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誉的“若尔盖草原”!也即松潘高原、松潘草地,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

不过,此处最先仅有白河与最初的黑河,它们本来都注入黄河。

但是,因为帝尧舜禹时代的特大洪水(雪山融化与季风带北移),不仅白河与黑河水量剧增超出入黄河量而漫溢,而且黄河水也剧增,积石山狭窄处疏排流量不足,导致此第一曲段水量剧增,最终倒灌入本来就超流量的白河与黑河中!

如此内涝外灌,最终形成整个山谷的巨大“洪涝灾区”——堰塞湖!由于是短期“突然”形成的极大湖泊,而且因为气候因素持续了近百年,所以后来被称为“渤海”!就是勃然而出现的极大如海的湖泊。所以,“西南入海”是指自白河注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则是自黑河口从“禹所导积石山”(甘肃玛曲县境内)注入黄河!而“海水北注焉”是进入“洮河”或“白龙江”上游,或即注入“尕海”(尕海因为地势偏高而独立为海。但是在大洪水时,“渤海”抬高而入注其中)。如下图。

大洪水时期形成的“渤海”(今若尔盖草原)

但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大洪水时代(持续至少百余年)结束后,渤海“消亡”,白河与黑河基本回复原貌。但是由洪水的冲击与潴留而形成的低洼地却因此而遗留为泥洼沼泽与湖泊,其中就包括最大的尕海与嫩哇的哈丘与措拉坚等。最终成为广大的“若尔盖草原”!它们一直滋养着这片土地的后来人!

因此,藏族人称之为“嫩哇”,就是“泥洼”的音意,就是大湖泊(渤海)消失后留下的泥洼之地,由此之后自然成为水草肥美的草地!

所以,帝禹最初疏浚积石山的狭窄回流处(由东向西),本是最容易形成漫灌洪流的地方,也确实因为特大洪水导致黄河倒灌而漫溢到白河与黑河流域,最终导致河道溃决而形成勃然出现的山谷间特大“洪涝区”,因为存在近百余年而被后人命名为“渤海”!

因此,帝禹疏浚积石山的目的就是解决此名为“渤海”而实为最大“洪涝区”的“洪水”!最后自然不仅疏浚成功,而且最终又成为人类宜居的水草肥美的草地与湖泊!

因此,“渤海”不是自然消失,而是帝禹疏导积石山,导流入黄河而泄洪的!

而此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帝禹所导的积石,就在黑河注入黄河后的狭窄处。

郦道元《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即说:“大夏县有禹庙,禹所出也。”正是说明为此处为帝禹的故乡,也就是帝禹所出的“析支羌”所在。与积石山相距不远。而所谓的“析支”其实就是大禹之姓“姒氏”的音转。

三、九重与三级昆仑

如此,昆仑之墟或昆仑之丘已经确定,就是从雅拉达泽峰到昆仑山口的高山平原,也即勃卡雷克塔格山东段(东昆仑山)南支。那么,昆仑又是何指呢?

其实,在古代典籍中,昆仑并非只是一座或一重山,如《淮南子》有曰:

“昆仑去地一万一千里,上有曾城九重,或上倍之,是谓阆风;或上倍之,是谓玄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亦云:

“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三曰层城(此讹,层/曾城应当是第一重),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而关于阿尼玛卿山的传说也是如此!其为西藏古老雍仲本教的圣地。传说阿尼玛卿山神是活山神沃德的第四个儿子,沃德为了拯救藏区百姓,使他们解脱灾难,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派老四到安多消灭妖魔,降伏猛兽,惩办坏人,使百姓过上幸福祥和的日子,后来老四与其父沃德巩甲相会时,修建的九层白玉琼楼变成了阿尼玛卿山神。

藏地有云:“上部有冈底斯眷属,中部为念青唐拉眷属,下部为玛青雪山眷属。”

即有上中下有三大魂山(昆仑可切音为魂,也即“魂”即“昆仑”),即上部魂山冈底斯神山(藏语意为“众山之主”)、中部魂山念青唐拉和下部神山玛青雪山(阿尼玛卿山)。

《淮南子》所谓的“曾城九重”与阿尼玛卿山(应当包括昆仑之墟)的“九层白玉琼楼”相似,昆仑山三级与上中下三大魂山相合,应当不是巧合而是同指!

并且藏族人民称阿尼玛卿为“博卡瓦间贡”,似乎与樊桐/板松(不同的音译)相同,即“板/樊·松/桐”就是“博卡瓦·间贡”的略文!可能略译为“巴迥”最合适。

昆仑山(魂山)眷属图

所以,综合而论,所谓的三大魂山(也即昆仑山)眷属(又各分三)应当分别如下(如上图):

上昆仑:冈底斯山(中)、喜马拉雅山(南)、喀喇昆仑山(北)

中昆仑:唐古拉山(中)、念青唐古拉山(南)、乌尔与祖尔肯乌拉山(北)

下昆仑:昆仑山(中)、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南)、祁曼塔格-阿尔金山(北)

可见,三分之昆仑又分别分为中、南、北三部分,一中为主,南北辅弼。

按照藏族习惯,每座主魂山都有其“湖泊”为眷属,即冈底斯山的“玛旁雍错”,唐古拉山的“纳木错”以及昆仑山的“措温布”——青海湖!

这就是为什么西藏一直以冈底斯山(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又被称作“世界之轴”)而非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为最上神山的缘故。

而我们所说的昆仑山是下昆仑山,昆仑之墟为其南支巴颜喀拉的高山平原(丘),而中原著名的秦岭就是此昆仑中支的延申!

(本文节选增删自拙作《天人蕴奥~东方宇宙人物学详解》)

下篇讨论“轩辕之丘”与“轩辕之国”

欢迎同样感受到毒话语之痛、有为大道中华立言意愿的五湖四海朋友,积极加入或赐稿《净毒立言》、《科玄与道》、《文字文明》、《大道中华》四大专栏,让我们一同去搅动中华之道当代话语的时代风云吧!

前期推荐项:

1、中国古代科技一直落后于西方(毒言推荐:陈大漓)

2、中国古代相比西方,缺乏科学精神(毒言推荐:陈大漓)

3、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封建统治(毒言推荐:王岩林)

4、封建地主、封建地主阶级、封建地主所有制和有地主阶级的社会就是封建社会等(毒言推荐:王岩林)

5、中国古代钦天监、司天监系统的观象授时,是巫师们的封建迷信活动(毒言推荐:慈天元、韦宁)

6、农民起义导致了古代的改朝换代,反抗与推翻统治阶级的是一次次的农民革命(毒言推荐:王岩林)

7、中国人没有信仰,华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没有信仰就没有力量,思想混乱和腐败问题的根源是丧失信仰(毒言推荐:慈天元王岩林)

8、基督教的经典译作《圣经》(推荐理由:佛经、道经、儒经皆没有自推为“圣经”。圣贤之道,没有宣鬼神为圣教之理。建议:改译作《耶经》或《神经》。立言人:慈天元)

9、士人,是大道中华的文明之心。(立言人:王岩林)

10、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战士,是政党组织条件下的一代新士人。(立言人:爱爱)

11、电磁波学说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完全正确,不容置疑。(毒言推荐:程奉献忠立言:不存在电磁波;不存在作为基本力的强、弱作用力;不存在所谓的时空弯曲、宇宙学红移等;建立在电磁波基础上的广义相对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神话!)

12、全面重建与高扬中华士人文明话语,是夺回自身历史解释权至为关键的一步。(毒言推荐:王岩林)

13、中国人不讲逻辑,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毒言推荐:慈天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自有一套根本关联着自然、大道的整生罗緝(立言人:薛英俊)

14、对中国史前研究证明,不是简单的“石器时代”;而应是金属时代之前,先后有一个“木石前盟”复合工具时代和火技术陶器时代(净毒立言人:陈明远、金岷彬)

15、冠之以“爱智慧”名的哲学名不副实,未能爱全部的智慧,更没有卯定于道的大智慧(净毒立言人:王岩林)

16、西方所标榜的“市民社会”,不是自由民主的象征,而是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体现。(净毒立言人:爱爱)

17、道,是中国人一统知行的最大成就;道之统系,让中华文明始终能够知行统一地合于大道(立言人:王岩林)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道中华程献忠上古神山昆仑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