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人行福利送给甘青线的各位导游小伙伴的一 [复制链接]

1#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01/4300466.html

青海省气候、地理、资源、人口和行*区域简介

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年第2期是青海专辑(上辑),在其封面上有这样两行评价青海地理方位的句子,“对边疆,它像内地;对内地,它像边疆。”文字不多,却很恰当。打开中国地图你会发现,在祖国的靠西部,有一行*区的形状恰似一只温顺可爱的玉兔,那便是美丽的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最大湖青海湖而得名,年1月1日正式建制立省,省会西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中南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大物博。其北部、东部与甘肃省相邻,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南部、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西北部与*维吾尔自治区相接,是西藏、*连接内地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区域。全省土地面积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公里,面积为72万多平方公里。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平均海拔米的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头发源于此,境内大小湖泊个,水体总面积平方公里,因而被誉为“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素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之称。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但各地区气候又有明显差异,东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气温在2~9度,无霜期为~天,年降雨量为~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热量水分条件皆能满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湿度2~5度,年降雨量近毫米,日照长达小时以上。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低,除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江河源头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毫米。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行*区经过多次调整,现辖1个地级市即西宁市,1个地区——海东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3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2个州属市,4个辖区,3个行*区。

7年底全省总人口.6万人,为全国人口最省的省份之一,仅高于西藏。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别是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其中汉族人口为万多人,少数民族人口为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32%,截至目前,青海省藏族人口为多万;回族80多万;土族近23万;撒拉族12万;蒙古族9万多。

青海省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各种有效资源非常丰富,不仅种类全,储量大、品质好、价值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最具地方代表性、最具经济开发价值的资源:水电资源、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畜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资源。据统计,全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0倍,名列全国首位。截止年底,全省已发现矿种种,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有54个矿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锂、镁、锶、钾盐、硭硝、石棉等10种矿产储量名列全国第一。水电资源居全国第5位,仅龙羊峡至寺沟峡多公里的河段上,落差米,可修建大型水电站6座、中型水电站7座,被誉为我国水力资源的“富矿”地带,称为“黄金水道”,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水电站有: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公伯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直岗拉卡水电站、尼那水电站等。

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全省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余种,经济兽类种,如藏羚羊、野牦牛、白唇鹿、黑颈鹤等;二级保护动物有39种;野生植物群落中已发现经济植物0余种,其中余种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如神奇的冬虫夏草、大黄、贝母、雪莲、藏茵陈、佛手参等,成为我国天然野生中、藏药材基地。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有各类牲畜多万头,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有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绵羊多万只,藏系羊所产“西宁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

青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源特色。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可以说“大美青海”是青海旅游的标志及特征。下面就青海旅游资源简要介绍如下。

一、充满神奇、壮观和原生态为特征的自然旅游资源

在青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鬼斧神工、匠心独运地造化出了以“高”、“大”为特征的,只有在青海才能有幸欣赏到的山川风貌——高原、高山、大河、大峡谷、大湖泊、大草原、大盆地、大戈壁、大盐湖等一系列自然景观。

奇山险峰类:西藏与青海的分界岭唐古拉山;几乎把青海一分为二使南北自然景观迥然不同的昆仑山;作为青海西北屏障的秀美的祁连山;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山阿尼玛卿雪山;进入玉树必经的巴颜喀拉山;适于业余登山爱好者攀登的玉珠峰;弥漫着神话色彩的玉虚峰;历史与传说镌刻成的日月山;流淌着青海“花儿”的大通老爷山;见证着西宁变迁的西宁南北山,等等。

大川名湖类:中国现今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里有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以及由柴而构成的各河流的上游景观;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和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中国最美的湖——青海湖;黄河源头最大、最美的两个淡水湖——鄂陵湖和扎陵湖;世界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千湖之地星宿海;地处德令哈市的情人湖——托素湖和可鲁克湖;青海最美最大的天池孟达天池等。

高原特有地貌类:提起青海,很多人都会想当然认为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其实不然,从地质学讲,青海省应由三大区组成,分别是昆仑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区(占绝大部分面积)、昆仑山以北的西北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为主)和占青海省面积最少而人口最多、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构成的东部季风区。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地貌景观,这本身就是青海省的一大景观;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辽阔的青南草原、浪漫的金银滩草原、美丽的河南蒙旗县大草原等;以方山、奇峰、洞穴、峭壁为主要特征的坎布拉丹霞地貌;被称为魔鬼城、迷魂阵的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雅丹林群;被称作外星人遗迹的地处柴达木盆地的白公山;神奇的贝壳梁;从李家峡到松巴峡的黄河大峡谷;世界上保持最为完整的昆仑山大地震遗迹;等等。

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类:青海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提供了繁衍、生长的条件。这里又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的故乡、隆宝滩自然保护区——黑劲鹤的故乡、中国最大的鸟岛——青海湖鸟岛、有西双版纳美誉的植物王国孟达国家级植物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通国宝森林公园、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麦秀森林公园等。

气候类:青海被誉为全国最大的“避暑胜地”。每到盛夏,当内地许多地方因高温酷暑使人难以忍耐之时,青海的气候却凉爽宜人,因很少有污染而显现得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碧绿的草原使人倍感清凉,加之醇厚的宗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从而门你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可谓心静自然凉。由此,青海西宁打出了“中国夏都”品牌。

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地方差异性、组合性等显著特征,其中不少是世界级旅游资源,旅游价值非常高,是青海的优势资源。

二、充满高原神秘色彩的、多元化的青海人文旅游资源

早在两三万年前,人类的先祖就在青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无比灿烂的高原文化;高大秀美的山川又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丰富多彩。因此,青海的人文旅游资源多姿多彩。

历史古迹类:在青海东部的乐都有一处原始社会晚期墓地——柳湾,它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由于在此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彩绘的陶瓷,被称为“彩陶王国”;反映民族团结的著名的“唐蕃古道”;处在都兰的吐蕃墓葬群;见证东西文化自古交流的“丝绸之路南线”即吐谷浑道等等。

宗教圣地及宗教文化类: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是青海各少数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宗教活动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道观。在青海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便是塔尔寺,其他著名寺院还有同仁的隆务寺、互助的佑宁寺、乐都的瞿坛寺、玉树的结古寺等;最大最著名的清真寺是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其他还有循化街子清真寺、平安洪水泉清真寺等;西宁土楼观是一座较大规模的道观,昆仑山更是道教的圣地。不同宗教寺院又呈现着不同风格厚重而神秘的宗教文化。

民俗风情类:青海有6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表现在衣食住行、歌舞娱乐、婚丧嫁娶、生产劳作等各个方面。已形成品牌的民俗景观有:花儿会、热贡艺术、玉树歌舞、玉树赛马会、土族风情、撒拉族风情、六月会、於菟舞等。

现代建设景观类:青藏铁路、青藏公路、青海博物馆、柳湾彩陶博物馆、原子城、万丈盐桥、中国夏都西宁、盐湖城格尔木等。

其他类型景观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青海人文旅游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性、民族性、宗教性、多元性、神秘性等,对国内外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不仅是青海的优势资源,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不难发现,青海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个旅游资源大省,青海现有古建筑处,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11处。截至8年,全省A级旅游景区已达20个,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13处;AAA级旅游景区4个;AA级旅游景区3个。青海湖、塔尔寺、互助土族风情、循化撒拉族风情、瞿昙寺、柳湾氏族公墓、莽莽昆仑、风雪祁连、江河源头、孟达天池、盐湖奇景、万丈盐桥和日月山、坎布拉等是青海著名的旅游景(区)点。目前,全省已形成一圈三线旅游发展区域,其中“一圈”指以西宁为中心的公里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可称为2小时旅游圈,围绕西宁来做旅游发展的文章,包括青海湖、塔尔寺、贵德黄河、循化撒拉族风情、土族民俗风情等风景名胜。“三线”是指南线的三江源头之旅,10个小时的路程,沿途自然风光、草原、水系、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积淀都有很好的体现;中线的柴达木、可可西里之旅;北线的门源、祁连风光之旅。

目前,青海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大美青海”期待您的到来。

青海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迁徙活动的历史舞台。青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历史上,自先秦以来曾有许多民族生活在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先后有羌、戎、氐、月氏、*项、鲜卑、吐蕃、蒙古及汉族等,在复杂的交往、碰撞、整合过程中,有的民族分化、消亡,有的民族迁徙他方,又有一些民族移居这里,当然也有许多繁衍发展至今。

大致来说,青海文化的发展演变可归纳为古羌人文化时期、汉文化初盛时期、鲜卑文化时期、吐蕃文化时期、多元文化格局形成与兴盛时期、现代文化冲击时期和青海文化全面新生时期。各个时期的文化在继承、吸收、融合前一时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到明清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具有青海地域色彩的多元文化格局,青海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青海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旅游大发展的今天,青海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有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其中马家窑文化在省内分布广泛。由于文化内涵和地域的差异,又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其间共延续了0年之久。宗日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青海考古的重大发现。它是青海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代表,宗日遗址出土的两组24人连臂舞蹈纹彩陶盆是继年在大通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之后,青海境内出土的又一个舞蹈纹彩陶盆,是青海彩陶艺术的珍品。

铜石并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其中以民和、乐都较为集中。经考古发掘的齐家文化遗址有乐都柳湾、贵南尕马台、大通上孙家寨和民和清泉等处。尕马台出土的一面铜镜保存完好,铜锡之比为1:0.,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镜。

青海的土著文化遗址主要有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卡约文化是青铜器时代青海境内主要的土著文化遗存,与青海地区齐家文化关系密切,应是齐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其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1年至前年。卡约文化时期人们大体早期以农牧并重,晚期以牧业为主。

羌人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非常悠久分布广泛而又影响深远的兄弟民族。结合考古资料与大量的传说、文献,我们逐渐知道了羌人很早就居住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除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外,东到今甘肃及陕西西部,南达川西至云贵高原,北逾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西极西域诸地。夏、商、周时,一部分羌人先后进入内地,有的成为中央王朝的重要封国,如西周时的姜姓等。当然,羌人的主体仍留居青海高原和河湟故地,与中原中央王朝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

西汉武帝以后,屯田戍边者将汉文化带到青海河湟等地,西汉元鼎六年(前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朗中领徐自为率领大军进击河湟地区的羌人,筑令居塞(今甘肃永登县境),初置护羌校尉,统领河湟羌人。到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赵充国率军深入河湟,平定羌人起事,同时在河湟地区实行屯田。随之,西汉在河湟地区首次设立郡县,新增河湟7县,归金城郡统辖。为便于治理,金城郡治所由金城县(今兰州)西迁到允吾县(今甘青交界处的湟水南岸)。由此,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随着屯田和郡县的设置,汉文化被输入到青海河湟等地,与当地羌戎文化交汇融合。

汉魏时期,小月支和匈奴别部文化也随民族迁徙,传入河湟等地,各民族文化经过汉魏晋年多的发展,羌汉文化逐渐融汇为具有独特区域特点的河湟文化。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在甘青地区大显风采。先后有秃发氏、乙伏氏、吐谷浑等部鲜卑与氐、羌、卢水胡等民族共登历史舞台,史称“五胡乱华”,这种多民族迁徙往来,使青海文化更显多元化。特别是匈奴、鲜卑等部的迁延活动,将我国北方草原文化带入青海,与青海羌戎文化相融合,为后来纥鹘、蒙古等民族进入青海高原开了先河。

公元年,隋朝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年唐朝取代隋朝,唐朝建立后,中国封建国家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备。隋唐时的中国是一个庞大国际网络的核心部分,它以其经济、文化的优势,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隋唐时期,青海东部地区为中央王朝所控制,并建有州(郡)、县、汉文化再次伸入青海河湟一带。但由于为时不久,尚未开花结果,便在“安史之乱”后,随着吐蕃占领河陇地区而退出,所以,隋唐时期青海汉文化所达到的兴盛程度,远比两汉魏晋时期逊色。而后吐蕃文化在不断吸纳印度文化、羌戎文化、突厥文化和汉文化等外来文化情势下,得以长足发展,成为青海地区的主导文化,一枝长秀约年,并逐渐显露出新的风貌。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了吐蕃王朝,并不断向周边扩展。青藏高原东向开放的地理特点又决定了吐蕃王朝发展的东向性。吐蕃的勃兴和东向发展,带动青藏高原各民族与中原唐朝时战时和,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正如范文澜先生说的那样,“中国西部出现吐蕃国,无疑是历史上的大事件。”松赞干布在位的时候,“创造文字,制定制度和法律,与唐和亲,吸收汉文化,原来寂寞无所闻的中国广大西部,因强有力的吐蕃国出现,变得有声有色了。”

唐蕃双方出于各自的*治目的,唐朝向西拓展,攻破吐谷浑,设郡县于鄯、廓;吐蕃东向发展,终灭吐谷浑,尽占其故地。致使双方在河陇大地直接对垒,为扩土拓疆,互相征战,连年不断,上演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剧。

吐蕃东向发展进程中,与唐朝在河陇地区展开了长期的战略争夺,随着唐蕃间的争霸促成了雪域高原各民族与汉族间的大互动和大交流,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史上重要历史时期。当时与鄯州相邻的河西、陇右是中国佛教最兴盛的地区,这对鄯州佛教的发展自然会有影响。“安史之乱”后,吐蕃尽占河陇,积极推行佛教,河西、河湟地区佛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吐蕃佛教较为兴盛之地。唐宋之际,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之所以在河湟地区重新复燃,与唐蕃时期这一地区的佛教文化基础有着极深的历史关系。

从史书记载和文化遗迹来看,隋唐、吐蕃时期,青海佛教文化趋于兴盛。最有力的见证就是至今仍巍然屹立在西宁北山寺的“闪佛,又称“露天金刚”。文物部门的考察结论也认定为唐代,称:“‘露天金刚’,俗称‘闪佛’”,利用自然岩壁修凿而成,原有两尊,西部一尊已毁,东部一尊轮廓清晰可辨,为站佛,高40~50米,古朴雄伟,应为唐代遗物。”北山寺这尊具有唐代风格的佛像和遗存下来的少量壁画,是唐时西宁佛教文化兴盛的最好印证。

宋代,青唐唃厮啰*权统治青海,吐蕃文化继续发展。到了元代,蒙古人,“回回”来到青海西宁等地;此外“西宁州土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多民族、多元文化格局基本形成。明朝建立后,随着卫所制度的建立,汉族再次大批移居青海各地,由明而清延续至今,汉文化随之扎根、开花、结果、兴盛。

到了近现代,这里的文化可归纳为四大族系,四个文化圈,四大族系即:汉族族系,羌藏族系,鲜卑蒙古族系和突厥伊斯兰族系;四个文化圈即:汉文化圈、藏文化圈、鲜卑蒙古文化圈和突厥伊斯兰文化圈。

青海民族文化简介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以及调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现实存在。这些现实存在又依地理环境、经济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文化发生的不同条件,也因各民族自身发展历史的不同而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

青海是一个疆域辽阔,资源丰富,环境独特的地理单元。自古以来诸多民族生活在这一区域,他们创造了类型我样、内涵深邃、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文化乐章。这些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既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保持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征,又在文化的碰撞、融合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表现出多元与整一的特点,使得青海文化拥有自己的文化品格。

青海文化是由生活在这里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共同创造发展起来的。

青海汉族文化很早就扎根于青藏高原,青海乐都柳湾彩陶的发现就是例证。柳湾彩陶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社会氏族公共墓地,经过考古专家的发掘、整理,共出土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余件,其中彩陶达1.7万余件,其文化属性涵盖了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4种文化类型。

还有,流行在青海河湟地区的社火、高灯、高跷等,也充分说明了青海汉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多彩。流行于青海大通的社火舞蹈“四片瓦”,以舞蹈者面部用黄绿两色绘出蛙形、手握刨成两半的骨板,模拟青蛙叫声而驱灾求吉。

“八大光棍”则是社火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四期,光棍头戴黑色八角英雄帽,身着黑色排纽紧身衣,脚蹬黑色薄底靴,酷似侠义少年。如今,时尚的黑色墨镜、锃亮的皮鞋更具时代特征。与八大光棍对舞的“蜡花姐”们,男扮女装,又为节日增添了别样趣味。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已经蜚声海内外的青海“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等诸多民族中,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各省区的一种民歌。其民族之多、范围之广是其他民歌难以比拟的。“花儿”在青海民间又称之为“少年”,与“家曲”相对,属于“野曲”的范畴。内容多以男女恋情为主,因而民间说:“花椒树上你甭,上是刺芽挂哩;到了庄子你甭唱,唱是老爷们骂哩。”

当然,青海的汉族文化不胜枚举,在这里,只能择其一二。

藏族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体系的民族,深厚的宗教信仰使他们的文化带有鲜明的宗教特征。无论是民间口头文学和艺术,还是受藏传佛教影响创作的书面文学和艺术,我们都可看到宗教的影子。

青海藏族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主要有《格萨尔》说唱、藏戏、宗教舞蹈、民间歌舞诸种类。

《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是世界文化的奇葩。它是在藏族特殊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神产品。作为“活形态”的史诗,千百年来以口头说唱的形式讲述着英雄格萨尔的故事。藏族谚语说:“每一个藏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格萨尔》这部鸿篇巨制,以极高的艺术魅力广泛流传,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艺术上,说唱曲调丰富、形象众多而鲜明、开放的结构使得它不断的发展;在内容上,不仅包含了古代藏族的各种行为、文化,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但丰富了藏族文化,而且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异彩。

青海藏戏是以歌舞、说唱来表演故事的综合艺术。青海藏戏源于西藏藏戏又不同于西藏藏戏。是属于安多藏戏剧种,是在西藏藏戏的基础上,融入安多地区的藏族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因素,以安多方言演出一个藏戏流派。其中包括黄南藏戏、果洛藏戏和华热藏戏等支系。传统曲目有《诺桑王子》、《松赞干布》、《智美更登》、《郎萨姑娘》、《白马文巴》、《卓瓦桑姆》和《文成公主》八大藏戏以及古典藏戏《公保多杰听法》。

宗教舞蹈,即羌姆,意为神舞。羌姆,在民间和寺院有着不同的称谓。民间一般称之为“观经”、“跳神”、“跳欠”;僧人则更喜欢叫“金刚法舞”。作为藏族宗教祭祀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羌姆”仪式繁杂,内容深奥,在简单的音乐节奏中演示着神圣与庄严,为人自身和族群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青海的“羌姆”主要是格鲁派羌姆和宁玛派羌姆。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在青海的玉树地区康巴歌舞,被誉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藏族民歌有“勒”(酒曲)、则柔(表演唱)、年谐(婚礼歌)、角勒(挤奶歌)、伊(集体歌舞)、拉伊(情歌)等;藏族舞蹈主要有卓、依、热巴、热依等。而流传至今的热贡“六月会”舞蹈更是独树一帜,将宗教、舞蹈、音乐、节日融为一体,成为人类学家、艺术家等诸多学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