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探访记
(下)
文/张春利
8“高原之舟”
曲麻莱这一夜,高反的原因,又是一夜未眠。曲麻莱与玛多,身体的反应差不许多,都是有些憋闷,不停地大口喘气。
曲麻莱,是黄河源头、长江源头北支的发源地,平均海拔米,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居住着藏、汉、回等民族,全县3.2万人,地广人稀,藏族占98%。县城在约改滩镇,海拔米。据历史可考的传说,早在两万年以前,曲麻莱这个地方就有人定居,历史上属于西羌故地,隋唐属吐蕃领地。
这是一个高原之县,四面环山。看看县周围的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山,你就会深深感受到曲麻莱的厚重,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曲麻莱被“名山环抱”。县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地表水丰富,有“江河源头第一县”“名山之宗”“中华水塔”之美称。在县城“黄河源头广场”,与藏胞谈及曲麻莱特色时,他们伸出大姆指总是先说“黄河源头”,黄河“玛曲”,星宿海这些我们昨天去过的地方。看起来,黄河源头在藏民的心里,是引以为自豪的一张名片。曲麻莱县城,随处可见与黄河文化密切关联的名称与建筑,黄河宾馆,母亲河大酒店,黄河路,黄河源头地标(黄河源头第一县),医院,另外还有扎曲路,珠姆路等等。
曲麻莱人(藏族)崇拜牦牛,在县城黄河路建有一座大型牦牛雕塑,上面用汉藏两文镌刻着“高原之魂“。站在牦牛雕塑下,抬头仰视,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神圣笼罩。这里的牛,不同于遍布世界的牛,也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牛图腾。在中国海拔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历经亿万年的淘汰进化,物竞天择,留下了这一神奇的动物。
牦牛是这里最强悍的生灵,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藏民的生活。无论是当地的服饰,饮食,住所,还是这里的佛教,无一不伴随着牦牛的影子。藏族有句谚语: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牦牛是藏族人的希望。
探访黄河源头的路上,我们见到了不少的牦牛,一个个四肢粗壮,胸腔宽阔,蹄掌宽厚,力大无比,上高山,下冰河,如走平地。它们,身披长毛,保暖抗寒,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世界三大高寒动物”;它们,温顺,善良,生长在雪山之下,具有极强的耐力与吃苦精神,被称为“高原之舟”。
有网友拍下这样的“抖音”,过目难忘:纷纷扬扬的大雪把高原覆盖了,高原一片雪白,一群身披雪花的黑色牦牛,在高原上趟出一道道雪沟。滴水成冰的远处,近处,牦牛成片,成线,成点,在厚厚的雪里,没有任何的选择,默默地,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趟出的雪沟里,寻找那可以能维持生命的已经枯掉的牧草……
牦牛的品格也让藏族年轻人崇拜,甚至托牦牛寄托爱情:“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只孤苦的牦牛,不论在哪里,不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始终陪伴着我美丽的卓玛,走过草原的每一个角落,直到骨枯身死,被残忍的人类,做成一串串饰品,挂在卓玛的身上,终生!”
9嘉那嘛呢石经城
年10月7日至8日,我们用两天的时间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活动,行程从曲麻莱,经治多,住玉树,沿长江北源支流通天河往下走,先后去过贡萨寺,珠姆大桥,格萨尔王广场,玉树地震遗址,文成公主庙,嘉那嘛呢石经城,一路采访拍摄,感到最震撼的还数嘉那嘛呢石经城,并且这里的震撼,是用语言和照片难以表达的。
10月8日,在玉树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早餐后,我们从州驻地吉古镇出发,大约3公里,来到新寨村,首先看到的是“嘉那嘛呢大酒店”。“这是什么地方?“张师傅说,嘉那嘛呢石经城,还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呢!”
早晨刚下过小雨,地上湿滑,我们顺着泥泞的街道来到不收门票的嘉那嘛呢石经城。这里,满眼彩石,满眼信徒,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多如繁星的经石,成片,成堆,成岭,成墙,那种多,那种千姿与百态,那种壮观,那种震撼,只觉得惯常的思维跟不上眼前的节奏。
镌刻着藏文的经石,镌刻着“六字真言”的经石,镌刻着佛像的经石,大小不一,厚薄不一,色彩斑斓。这里是石头的海洋,色彩的海洋,“六字真言”的海洋,藏文石刻的海洋,石经城一片神奇,一片未知。
在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小村,一道一道的经石墙,一块一块地垒积,数十亿块;一年年地垒积,绵延几百年;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形成彩色的墙,力量的墙,壮观的墙。它高约三米,宽约一百多米,长约一里。与经石堆一起的,还有佛堂,佛塔,转经堂,大小转经筒,数量达三百多个。
一大早,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顺时针绕着经石墙,一圈圈地走,几圈,几十圈,甚至上百圈,轻扶叩拜,颂经祈祷。这里,情与景发出的冲击波,让你喘不过气来。人们说,嘉那嘛呢石经城,石刻经文亿字,数量之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
年前,嘉那活佛曾在峨眉山、五台山修行,后周游并朝拜藏区各圣地,有一天他来到玉树州新寨村,发现这里有一块神奇的石头,石头上自然显现着六字真经,他觉得自己与此地有缘,就决意在该村定居,并与百姓刻凿石头度过了一生。
“嘛呢”,藏语是“十万经石”的意思。经石,由民间自发刻凿,自发垒积,每祈祷一次,经石墙上就增加一块经石,于是,经石由一块变数块,变十块,变百块,千块,万块,亿块…直到今天,历经多年沧桑,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堆积了25亿块!25亿啊,要有多少人来参与?尤其在这个人烟稀少的高原小村,四面八方的,要有多少人来,每个人要走多少里路,要来参与多少次,要用多大的付出?民间自发地坚持了多年,这推动力,这持续力,要有多大,要有多强?现代的伦理学,社会学,能找到准确而又驳不倒的答案吗?
这里海拔米,我跟随绕了一圈就累了。看身边的人,那虔诚,那定力,那韧劲,一圈一圈又一圈,简单地机械地枯燥地重复着,马不停蹄,这是信仰的力量吗?
我跟拍了一位中年妇女,她面目善良,戴着一只黑口罩,红毛衣外面套穿了灰色秋衣,长棉袄扎在腰间,脚上没穿鞋,一双十分单薄的袜子。她绕着石经城墙,一步一个长头,每次都要脸面帖地,且不管地上是土是泥。坐在石登上的老人说,她已经磕过几圈了。她的上身,下身,手和脚,面和额,全被泥水浸湿,她全然不顾。她身边,走过一个又一个的人,看她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在她身上扫来扫去,就连我在她面前“咔嚓咔嚓”地拍摄,她也好像没听到一样,全然不顾。她虔诚的态度,专注的眼神,忘我的境界,如在无人之境。她在我相机里的一张张照片,观不忍睹。她在祈祷什么?遇到难处了?我突然一阵心酸,眼睛潮湿了。但愿她的父母,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一个个都好好的。但愿她没有遇到什么难处,但愿她的祈祷能如愿以尝。
她继续磕着长头,袜底干了,泛着白色的土尘。她继续磕着长头,绕着石经墙走,脸上的泥水干了的地方又湿了。她继续磕着长头…我不能再拍了,手里的相机太残忍!我又一次擦干了泪水,低下头,默默地走开,心情沉重地离开了新寨,离开了嘉那嘛呢石经城。
10今天心里没波澜
黄河发源于青海曲麻莱,先由西向东流,抵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后,猛然回首折返青海,在兴海、同德又再次东流,到民和进入甘肃。
公里的黄河,总体流形是个大“几”字。但在上上游,又流了个小“几”字,她走青海、蹭四川(流经公里)、擦甘肃,把小“几”字倒了过来。大自然历来奇妙,两个“几”字,一反一正,有平衡之意。
探访完黄河源,我们在黄河流经的玉树州绕了一大圈,又回到进入黄河源核心区的原点玛多县城(住)。年10月9日,出来已经8天了。今天再从玛多出发,沿着黄河往下走的路径,走黄河小“几”字。
玛多以下,到龙羊峡,仍属黄河源区。下一步的行程,从玛多往东南方向走,去达日;达日往东北方向走,去甘德;甘德往正北方向走,去兴海;兴海往东南方向走,去唐乃亥;最后去龙羊峡。
黄河源区,道路不多,草原一片,不用手机定位,辩不准是哪里。遇上雨雪天,东西南北也找不好,因此卫星导航成为依赖。连续六天在四千米以上,天天与高反作伴,对我们来说,这是生命的挑战。
一路沿黄河岸边走是不现实的,看到的景,很可能是些黄河边上的支支岔岔。一道一道的雪山峻岭,雪山下明亮的河,弯弯曲曲的河渠谷地;阳光从云隙间透下来,照在山上,见到这些,相机总是不断地响。一路收进相机的,还有牦牛,绵羊,狐狸,银狐,藏獒,经幡,帐篷,摩托车等等。另外,有特点的电塔,零零落落的藏房,草原上显明的轿车,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幻化成对这一地带的印象。公路上,还遇到过牦牛萌萌的场景,它跑上公路,不认不识地跟我们耍横,不走了,你等着吧。
达日是黄河上上游的沿黄县,本是个“出片”的地方,可是天公不作美,片子拍得灰度偏大,有些发闷。黄河绕过阿尼玛卿雪山后,在青海高原留下了多公里长的弧形谷地,其中达日就有黄河谷地。网上的图片可美了,大多是夏天的情景,眼前快要进冬了,夏天的感觉不好寻找。这里海拔高,现在的黄河谷地,虽说秋草黄黄,但水流交织,姿态还挺唯美。如果以眼前的景像为底片,想像中的黄河谷地,夏天的颜色会更美。山坡下,谷地里,河岸边,一条条水流,一片片芳草地,XYS线条组合,你联着我,我联着你,分不开,扯不断。红的土,绿的草,青的水,白雾一绕,一定会惟妙惟肖。
有一条支流在县城入黄河,可能是区位原因,叫达日河。达日河上游流成“丫”字形,像天线,昼夜接收着巴颜客拉山的“电波(水)”。“丫”左,达日根曲;“丫”右,达日勒曲。达日河也叫达日勒曲,河上还建有水电站。一路走来,高原的河,条条美丽。
有人说,最美的地方,总是最艰苦的地方,这话不无道理。要不,达日1.64万平方公里,才住着3万人。全县平均海拔4米,年平均气温在零下,最高气温23.2℃(炎热的夏天济南的控调都达不到这个温度),最冷时-34℃。来这里旅游一趟还可以,要是长年居住,会怎么样?
几天来,我们路上看到的黄河都是潺潺细流,来到达日,黄河才散发出波涛滚滚的声音。达日的黄河很宽,水很大,不是太清,青中泛黄。我敢肯定,达日的黄河水质绝对是好的,因为它来自青海高原,三江源保护区,基本上没有污染。
下午2点15分,我们进入达日县城(吉迈镇),午饭后入住珠姆酒店。4点到黄河大桥拍摄。达日有个黄河吉迈水文站,事先并不熟悉,来到水文站测验点时,脑海里才增添了这个名词。
今天,还是在海拔0米高原,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来了。没有激动,没有波澜。想像中的美景,胜过拍到的一张张图片。一个真实的黄河,一个现实的黄河流域,渐渐地远离了我心中童话般的印象。
没有激动,没有波澜,今晚可能睡个好觉吧。一个“曲麻莱”,两个“玛多”,我三个晚上无眠了!
11十月的雪,下得好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外面下雪了,好大!宾馆窗帘后的我感慨出声。年10月10日早晨,青海达日,一片雪白的世界。
张师傅在纷飞的雪中准备车辆,帮助装行李。宾馆的后门,附着钢筋铁皮扎成的长廊,廊门上挂着保暖棉被。很响的“啪啪”两声,雪砣从房顶接连坠下,砸在廊顶上,吓人一跳。
近些年,平原上的雪稀罕极了。只要预报下雪,人们就开始盼雪,盼几天,小雪才姗姗来迟,盖个地皮儿,有的地皮儿还花着脸。尽管如此,盼雪的人还高兴得不得了,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到外面来赏雪,堆雪人(小雪人),打雪仗。对下雪的印象,我们年轻时的记忆可不是这样,“那时候的雪,下得好大…深深的脚印在青春里面安家…那个美呀,忘不了的。”
今天的行程,从达日出发,经甘德、玛沁,去兴海。车子在雪花飞舞的天路上行进,顺着长长的轮印,进入茫茫雪原。高原上,黑色的公路把雪原切割成两片大白,藏房戴了圣洁的白帽,牦牛披了白色的风衣,羊儿变得臃肿胖呼呼的。天地山河界限不清,只有洁净,没有泥淖;淡淡素描,不着浓墨。一个优雅恬静的世界,给人一种凉莹莹的享受,一切生命仿佛在安静沉默中,向着无边与浩瀚尽情地释放。一路抓拍,不舍紧盯,腰酸手麻了。
进入甘德县,会让人想到,古时候有个叫甘德的人。不过,他不是青海人,是齐国天文学家。他与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只可惜,忙碌的现代人,很少知道甘德这个人。
甘德县,平均海拔4米,全县藏族占98%。与玛沁、兴海都属于高原沿黄县,“三江源”保护区,“甘德牦牛”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境内高山林立,沟谷纵横,草原无垠。栖息着大量的珍贵野生动物,黄羊、岩羊、野驴、黑颈鹤,还有虫草、麝香等名贵药材。黄河官仓峡,就在甘德,落差大,瀑布多。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寺庙寺院众多,还有一处不可多得的石经墙(石经板上亿块)。
甘德有座安拉加?加毛山,海拔米,山顶有两座大岩石,相距50米,距离县城10公里。“加?加毛”藏语意思是汉族男子、汉族女子。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汉族夫妇来到甘德传授牦牛毛料子纺织技术,热心为当地人服务,因遇不幸而亡,随之化成两座岩石,后来藏族人为纪念这对汉族夫妇,将此山取名“安拉加?加毛”。
11时25分,我们来到玛沁县大武镇停车吃午饭。玛沁县边界由黄河环绕,各支流水系分别由西南和东部注入黄河,其中切木曲、格曲、桑曲、当曲等黄河二级以上支流20余条,大小支流网遍全县。
点菜之后,我提出一个建议,请大家饭前谈谈收获。领队程学军说,去年探访黄河源,不大顺利,因出现了伤员没有去成黄河源头,但最大的收获是在扎凌湖取回一瓶水,这瓶水现在还放在家里放着。这次来黄河源,又取回了一瓶,是一瓶黄河源头的水。他感慨万端,黄河源头涓涓细流,最终汇成这么一条大河,流淌了一万里,持续了几千年,太神奇了!女队员王娟,团队中“高反”最重的人之一,她白天活动,医院,医生对她多次劝返,不能在高原上再呆了,很危险。去年她来过一次,也是这个样子。尽管如此,她不畏惧,今年坚持又来,决心走到黄河源头。她处于对黄河的挚爱,以生命为代价,连续七天在海拔4至米的高原上,吃不下饭,憋得难受,忍着剧烈的头痛及身体极度的不适,爬坡,采访,拍摄,帮助别人,以勇敢者的斗志,顽强地坚持下来。她也在黄河源取回一瓶水,她说这不是一般的水,这是源头的水,珍贵的水,神圣的水,带回去让家人看看,让朋友看看,让没有见过黄河源头的人看看,好好看看黄河源头的水,她要把这瓶水好好保护起来。
短暂的采访,让我按捺不住心头的波澜,这是何等的值得学习和推崇的黄河情怀,黄河精神。对黄河源头的想往,对黄河的敬畏,对水的敬畏。她为什么要让大家看看黄河源头的水?那可是海拔米高原的水,古人所歌颂的天上的水,最纯净的水啊!这样的水,中游有吗,下游有吗,家家户户的矿泉水,是这个样子吗?
曾几何时,经济的驱使,利益的操纵,不知不觉地使人们淡化了黄河,淡化了水。甚至染指水,掠夺河!一些“虐老族”“啃老族”,如雨后竹笋,遍布河流的两岸。黄河连续断流,断流长度,从山东的黄河入海口上延到河南的开封。位科学家、工程院士连名呼吁“拯救黄河”,请注意四个字,“拯救黄河”啊!不堪回首,并不遥远。
提到敬畏水,我想到了不想让世人知道的一则消息。可是,这已经成为历史,做铁做实了。《黄河的渡过》大型水体纪念碑,在东营市东城被人们无情地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休闲误乐场地与别墅区。
还记得年春晚《看看母亲河》那个节目吗?演播台上一条条玻璃管子,装着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取自黄河的水组成的黄河的肖像。在那个浓缩的黄河下面,汇聚北京的9省的送水人一字排开,*主持,给台湾大学生赠送黄河水,河源姑娘与河口老农紧紧地握手,那是藏族姑娘尼玛拉毛,青医院的模范护士;那是汉族汉子张茂林,祖祖辈辈在黄河入海口生活的农民;那是上下游、藏汉同胞、黄河儿女的一次庄重的握手,其意义与内涵全都在黄河里。
《看看母亲河》这个节目,源自旅美画家陈强先生首次发起的以信息传播为载体的大型观念艺术作品《黄河的渡过》。年10月17日,《黄河的渡过》在黄河入海口东营市奠基。一个长.1米、高2.5米、厚1米的,来自不同河段的黄河水,分装在个罐中的大型水体纪念碑。《黄河的渡过》,概括了过去、现在、将来的含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不论河流起源到入海,人的出生到成长,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无法逃脱的过程。选择黄河来讨论万物的渡过,从发源到入海的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人文、地理、历史、*治、经济等诸方面的内容与机理,也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启迪、想象与思维空间……
那么,笔者要问:这算不算是华夏儿女对黄河的敬重,这算不算是人类对水的态度,这算不算是新时期的黄河文化。可是,利益的驱使,《黄河的渡过》大型水体纪念碑还是被毁掉了。那同一时间不同经纬,每5公里一个采集点,取自万里黄河的罐黄河的水,被无情地倒在了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
罐黄河的水啊,这是母亲河的血!
13小结
1,年10月2日至12日,我们探访黄河源区10天时间,从济南飞兰州,然后从兰州出发,开始探访黄河源区的计划行程,一路沿黄河峡谷往上走,途经黄河八盘峡一盐锅峡一刘家峡一李家峡一积石峡一狐跳峡一循化一贵德一共和一兴海一玛多一鄂陵湖一扎陵湖一格萨尔王登基台一麻多乡一星宿海一约古宗列渠一黄河源头一麻多乡(返回出发点)一秋智一曲麻莱一通天河一治多一玉树一玛多(返回出发点)一达日一甘徳一兴海一玛沁一共和一龙羊峡,去西宁飞回济南。沿黄河往上时,走了一个U形弯;从玛多往下时,沿巴颜喀拉山脉,走了大半个倒“几”字,行程多公里。
2,黄河源区七人探访团中,社会上5人,黄河职工2人;年龄最小的55岁,最大的71岁,其中女同志2人;在海拔0米以上高原活动7天,尽管途中有人因高原反应晚上住院,但白天照常坚持跟队,没有一人“掉链子”。人均拍摄“三江源”区照片多幅,多的10多幅,约计5万幅,写出探访笔记三万多字,为“三江源”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3,参与探访黄河源区的摄影人,均为自费。一路上,飞机,租车,食宿,门票,救生防护用品,采访赠品,全部“自掏腰包”,没有任何社会赞助,人均费用余元,其中,还有家庭经济比较拮据的情况,但也积极参加,出色地完成了探访任务。
4,七人团人员都是宣传黄河的志愿者。一路走一路宣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