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属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但是若从地理环境而言,让仍可以算作大河湟地区——贵德就是黄河边上的一座小城。“天下黄河贵德清”,秋夏之季置身贵德,让人恍若地处江南。贵德县虽然位于以藏族同胞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地区,但城市的命名还是彰显了传统汉族文化。贵德县城所在地为河阴镇,河之南北各称阴阳,正是我国地名命名的传统方式。
贵德是青海省内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各类古迹众多的一个县。其中比较著名的古迹有玉皇阁、古城墙以及今天的主角——乜那寺。
乜那寺,藏语称之为“乜那扎西群培林”,意为乜那吉祥法盛洲。位于贵德县城北侧黄河臂弯处,寺院初建时,为米纳部落所属,故得名米纳寺(乜那寺)。原为藏传佛教觉囊派,后改宗格鲁派。属塔尔寺子寺,和塔尔寺渊源极深。
乜那寺和塔尔寺一样,先有塔,后有寺。
塔,是有着“青海第一塔”美誉的乜那塔,初建于唐代。藏语称之为“赤噶却登噶布”。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吐蕃赞普赤祖德赞曾北征到此,于(当时的)汉藏交界处建成此塔,以其发辫为塔内胎藏。乜那寺则创建于清初,后由原址迁至塔旁,此塔遂也被命名为乜那塔。
相传该塔为古印度阿育王所修建的八万四千佛舍利塔之一。若此塔前身确为阿育王塔,则修建历史要远早于唐朝。阿育王塔为供奉佛陀舍利之用,但乜那塔历代重修,未见有地宫的记载。
抛开是否为阿育王塔不说,重修后的乜那塔,在整个藏区和藏传佛教界也具有极高的声誉。据记载,塔内除了赞普赤祖德赞的发辫之外,还供奉有佛陀十二宏化唐卡、时轮金刚法相、宗咯巴大师圣帽、宗喀巴师徒三圣法相、以及十世班大师舍利等佛家至宝圣物。
我是在阅读塔尔寺历任法台相关资料的时候,知道乜那寺的。
乜那寺的两位活佛,即乜那寺寺主活佛米纳活佛、卓尼活佛,均属塔尔寺转世活佛系统。塔尔寺修建有米纳活佛囊欠,即活佛府邸(米纳院)。而且两位活佛在历代转世中,都多次出任过塔尔寺法台。
法台,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职务。请教过上师和诸位师父,由于语言障碍和本人愚钝的原因,未能得出一个精准描述。大致上相当于一个寺院在教务(佛法)方面的最高管理者,具有尊崇地位。寺院的大经堂设有法台宝座。
也有资料将法台和赤巴相提并论,但还是有着一些区别。另外由于藏传佛教的特殊性,一座寺院有寺主活佛乃至整个地域性质的活佛等,法台的具体管理权限如何划分,未得到上师的明确讲述。只知道法台一职非高僧大德不能胜任。
但我和乜那寺的缘分很浅,只在年秋季对乜那寺有过一次拜访。进入寺院后,二进门后的正殿台阶前有几个僧人盘腿席地,见我进来站起身迎接了一下。合十回礼后询问是否可以进殿礼佛?一位比较年轻的僧人微笑着摇头。原来大殿未开放——他们也不是本寺的僧人,是云游到此小憩的游方僧,刚才是代佛家迎接香客。寺中的主人在何处,他们也不知道。
进不了殿,便转塔一周。之后由于时间关系,未再等候主人返寺,就离开了贵德。一晃十几年过去,至今未得机缘能够再次前往。
除了最后一张照片之外,其余都是年所拍摄,从照片可以看出,乜那寺(乜那塔)尚在修缮之中。最后这张照片来自网络——十几年时间过去,乜那寺重建已经逐步完善,乜那寺所传承的清净法脉,也得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