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晁生林
昆仑地望:与安多藏域完全重合
已故著名地质学家、数学家虞叔和先生,生前曾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工作30多年。退休后,他曾动议写一部名为《昆仑山志》的著作,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遗憾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因为身患痼疾,他没有能够实现这一夙愿,只完成了这部书的纲要和目录部分。
我有幸见到了他为这部著作仔细撰写的提纲和目录。目录的第一篇,便是昆仑山及其山系的构成。在这一章节,虞叔和先生按照一列列山峰不同的地理方位和走向,罗列出了构成昆仑山庞大山系众多山峰的名字,这些名字,大多来自于羌、藏、蒙古、维吾尔、塔吉克、柯尔克孜等中国古老民族语言,一经用汉语书写,便先天性地具有了一种神秘感和陌生感。在虞叔和先生罗列的这份提纲中,它们被竖排在纸上,形成了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气象,参差不齐地构成了一片雄浑磅礴的纸上昆仑,它们与现实中的那些大山遥相呼应,彰显出地理意义上昆仑山所独有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昆仑山很大,它不但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也是亚洲中部的庞大山系,横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西藏自治区之间,向东延入青海省西部,抵四川省西北部,全长达2500公里。昆仑山是古老的褶皱山脉,其西段沿塔里木盆地南缘作西北——东南走向,东北坡陡峭,西南与喀喇昆仑山相接,高大的山体分布着面积极为广大的冰川。当昆仑山从西北——东南走向转而为东西走向,庞大的山体便纵横于青海境内,造就出了青海西部广袤粗犷的独特地貌,堪称大美。
虞叔和先生罗列的这份提纲中,海西地区及其周边的庞大山系被他视为“东昆仑山”,分为北列、中列和南列。在这些山系中,计有唐格乌拉山、祁曼塔格山、阿尼玛卿山、可可西里山等近20余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
“阿庆冈嘉”是当地民间对上述某一座大山的称呼,藏族智者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所著的《安多政教史》一书中提及并记载了它的名字,使得这一民间命名彰显出了它的重要性。但在这一山峰的认定上有两种不同说法,有人认为,阿庆冈嘉山便是上述提及的唐格乌拉山,依照虞叔和先生所列提纲,属“东昆仑山”北列。这座山是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分界山脉,平均海拔4500米,山脉西段的主峰便是青海昆仑玉的主要产地玉珠峰。也有人认为,阿庆冈嘉山是位于西藏自治区与青海西南部的可可西里山。可可西里山属于“东昆仑山”南列,东西走向,东延接巴颜喀拉山,山脉长500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主峰岗扎日,海拔6305米,是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的发源地。
阿庆冈嘉山虽然被认定为南北方位不同的两座不同的雪山,但这两座大山从文化意义上却有着相同的地理位置——不论是唐格乌拉山还是可可西里山,它们恰好处在以语言为显著区别的藏族三大文化区域——安多、卫藏和康巴的分界线上,因此也成为在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一座山峰。《安多政教史》在论述解释“安多”这一特殊的地名时认为:“将阿庆冈嘉雪山与多拉山之名的首字合并起来,自此以下的区域称为‘安多’。(山名首字合并是为‘阿多’,意同‘安多’。‘安多’是约定俗成的汉语写法——作者注)”。此处所说的多拉山,则指著名的祁连山。这恰好是学界对青海境内“昆仑”这一地域概念的定义——昆仑文化学者李晓伟认为,现今的青海湖(古称西海)周围,南抵昆仑山,北抵祁连山,即是古籍中所说的“昆仑之丘”。
也就是说,在地理概念上,青海“昆仑”与“安多”所指涉的区域完全是重合的。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引起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