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诀窍 https://m.39.net/pf/a_6329464.html社火“牛犊爷”是民众在甘肃临夏和政牙塘地区举行的原生民俗仪式活动。
据传始于元末明初,流传至今。“牛犊爷”是集民间祭祀、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信仰、工艺美术和口传文学等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仪式活动。
调查表明:“牛犊爷”仪式繁杂,共有大大小小48个环节。在参加仪式人员所穿服饰,祭祀所用食物,表演的民间舞蹈,法师所吟唱的歌词,民众所祭祀的地方性保护神等方面,均与北方其他地区的社火有很大不同,彰显了该地区独特的社火文化。
和政,史称“宁河”。和政之称,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地处汉藏民族交界处,时有动荡。唐代吐蕃时期,这一地区即建有香子城。元末明初,该地区南部牙塘、石咀两村就已经居住着一直延续至今的罗、石、白、苟四姓人家,且全部由藏族汉化而来。
四姓族人至今信奉藏传佛教,家家户户供奉藏传佛教护法“班丹拉姆”,当地又称“骡子天王”。尽管牙塘、石咀现为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地,周边地区民众多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但在当地仍留存有许多完整的藏族习俗。且当地地名大多出自藏语,方言中也存有藏语谐音转化的情形。
如牙塘,就是由藏语谐音转化而来,意思是庄子,上庄;再如,麻藏,也是由藏语谐音转化而来,意塘是场子,下庄。直到现在,和政地区仍有藏传佛教寺院存世,并有活佛居住这些寺院从历史传承上来说,属格鲁派拉卜楞寺管辖。
历史上,牙塘地区多数时期属于和政和安多藏区管辖,地处甘青两省交界。明朝,设立有宁河关(清朝改为牙塘关)",为甘青地区二十四关之一。其关内为河州,属官府辖地,关外为安多藏区。另外,附近自思巴思关以西为夏河县,以东为卓尼、临潭两县。
牙塘地区现存有土木沟社,其原名为“头人沟”,是以前牙塘关的关口,住有藏族土司指派的头人,当地民众将其叫做“大老爷”。今日之牙塘村就位于关卡之内。据村子里老人回忆,此处古有十排之说,其中“牙塘七排,排居四姓”。
时过境迁,牙塘其名已不再是以前所指,现分为牙塘村和石咀村。牙塘和石咀二村,每年都会举行一种古老的原生民俗仪式活动,即牙塘社火。当地百姓又将其称之为“牛犊爷”,其完整读音应为“刘都督爷”,“牛犊”乃当地方言读音。
这里所指的刘都督,实为明朝平西大将刘昭因其生前平定甘青地区二十四关匪患,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为当地做出了巨大贡献,故刘昭殉国以后,牙塘关百姓将其供奉,享受人间香火。并在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集体进行祭祀社火活动,世代流传。根据社火仪式环节内容及角色构成推测,其产生时间应早于纪念“刘都督爷”事件,至迟应为元末明初。
“牛犊爷”原为两个村子一起举行,后因历史、资源分配等原因,两村各自举行。但其形式、内容是一样的。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打醮”,当地村民又将“打醮”叫做“玩老軾子”,属于一种地方性传统民俗仪式活动。因其活动范围小,传播有限,故外人很少知晓。
整个活动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有两种角色,一是老軾子,又称喜神,反穿皮袄,头戴纸货,手拿猪蹄或鸡毛挥子,很是威武;二是法师,由村内巫师充当,手拿羊皮鼓,所用鼓为自制羊皮鼓,形状与萨满教用鼓相似。
仪式每个环节,法师都要吟唱歌词,且内容、曲调各不相同,由法师通过收徒仪式代代相传。其音调独特,颇具神秘色彩,完整地体现出原生态民间祭祀首乐的特点。
仪式中其他重要角色,还有鲁巴(大法师)、牛犊娃娃、爷爷奶奶和画匠等仪式过程中,最有意思的当属“串户”环节。
活动当天,仪式参加人员要挨家挨户祈福送福。祭祀仪式主要供奉三位神灵:第一位牛犊爷为主神,当地民众又将其称为“大圣爷”,司职人事平安、五谷丰登;第二位汉代王昭君,因其和亲换来了当地太平而受人供奉;第三位“财宝神”,相传乃汉代苏武之子,当地人希望通过供奉“财宝神”,使各家各户能有好的收成,出门在外的人能够收获财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少,随着年长的法师逐渐过世,掌握仪式环节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