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贵州巧匠计划启动首站复建安多四印苗蜡 [复制链接]

1#

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两个苗族支系的妇女互相交流技艺。

“很多年前,如果谁给我电话查岗,你在搞哪样?我基本都是一个没脑子的回答:玩。今天很兴奋,请了大师级的大英老师教安多的绣娘们蜡染起缸。这是我们在开始玩的一件新事情,通过一点一滴的推动,帮贵州少数民族恢复传统手艺、传承民族文化,引进高端设计、拓展一线市场、助力精准扶贫。”近日,在贵州苗学专家和乌当安多村的十几位四印苗妇女的见证下,公益项目“巧匠计划”随之启动,对坐工坊创始人燕达,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

巧匠计划是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电大与“对坐工坊”合作的一项公益项目,帮助贵州少数民族恢复传统手艺、传承民族文化、引进高端设计、拓展一线市场、助力精准扶贫。当天,由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贵州省级传承人大英教学的“蜡染起缸”活动,在“对坐工坊”举行。

融入商业保护传承

“巧匠计划”将在安多村展开第一个参与式手工艺复建项目——安多四印苗蜡染技艺,建立安多村苗族工艺传承基地,系统培训当地60位四印苗妇女,让她们恢复失传40多年的四印苗蜡染。符合要求的手艺人,可与对坐平台签订供销合同,成为对坐平台的签约手艺人。

同时,对坐工坊还将邀请纽约、北京的设计师,对安多村苗族妇女的传统蜡染、刺绣进行再设计,并推广到国内、国际市场。

对于“对坐工坊”的创始人燕达来说,这一次的起缸活动,的确酝酿了很久。“从小就幻想自家能织一件完整的毛衣,也曾在恋爱时夸下海口。结果,毛衣变成坎肩儿,坎肩儿又变成袜子,袜子最后不了了之,把一堆毛线送给了别人。所以,心灵手巧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贵州这样多村寨,隐藏了无数个手巧的匠人。”

一年前,燕达从媒体人转为创业“痛客”。通过一点一滴的推动,帮贵州少数民族恢复传统手艺,燕达说,“对坐的初衷也是这样。商业的力量在传承与保护中往往不容忽视,我们希望抓住原生与时尚的两端,通过对坐的再设计让非遗之美美到生活之中。”

为此,燕达和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电大一起合作,开展了“巧匠计划”公益项目,首站选在乌当区水田镇苗族聚居的贫困村安多村,安多村的四印苗服饰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

当天出席活动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余未人,年到年之间,她多次从水田进入安多,那种蜿蜒而入的美,让她至今难忘,“像极了欧洲美景,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的安多人已不太会传统的蜡染技艺”。

重拾祖宗的“宝贝”

大英来自开阳,染织了一辈子,她不仅是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贵州省级传承人,也是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民族小学的老师。

从年起到现在,大英除了教孩子们语文和芦笙舞,还从纺线、织布、刺绣、蜡染开始,教会女孩苗族传统技艺。

对于来学习的安多村四印苗妇女,大英说,“虽然老辈教会我蜡染,我今天也是来学习的,蜡染这个东西,一个和一个不一样,我是小花苗,说的话和他们不同,我不懂他们,他们不懂我。但是我可以教他们蜡染,这个东西必须传承。”

丝线换成了腈纶线,传统的配色换成了荧光分红、荧光黄……记录了几千年传统的四印苗服装,现在似乎起了变化,在安多妇女眼里,现代的衣服买来最方便,蜡染已不怎么会了。

“我知道你们的习俗,人离世的时候是要穿一整套合格的服装的,不然去到那边,老祖宗都不认的。”余未人老师说。

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苗学专家杨培德起身说,“我们重新学起来,你们老祖宗的东西很好看,别把渣渣当宝贝,真正的宝贝当渣渣丢咯!做点东西卖点钱,给家里面贴补下,也很好嘛。”

文:张竞文来源:贵州都市报编辑:张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