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报西藏融媒体采访组
7月,是青藏高原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国道穿唐古拉山口而过,海拔米的标志和筑路纪念碑吸引着过往游客驻足“打卡”。
山口有一座2层小楼和一顶帐篷,路边不大的空地上,停满了自驾游客的小汽车,成为游客休息歇脚的地方。
国道,双向两车道。路中间,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顿拉和辅警大拉地、次仁达杰来回奔跑,驱赶着走到路中间的牦牛群奔向远方的草场,引导过往车辆安全通过。
年春,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用铁锨和镐将公路从青海格尔木修到了拉萨。如今,依然有超过70%的进藏物资通过这条公路运输,被称为西藏“生命线”。
唐古拉山口,是这条公路的海拔最高点,也是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双向两车道的青藏公路,一旦发生事故,就意味着一次大堵车。
安多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尼玛次仁向记者介绍,年起,交警大队在唐古拉山口设置了执勤点,每天派出一组民警和辅警沿国道巡查疏导、服务群众。
虽然正值夏季,山口最高气温却只有个位数。大风呼啸而过,虽然穿着羊毛衫、冲锋衣,但大家依然被冻得瑟瑟发抖。
此时,顿拉和2名辅警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个半小时。
“我们早上9点从县城出发,一直要在这里忙到晚上7点,每个班都要走三四万步。”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顿拉皮肤黝黑,眼睛有些凸出,布满血丝。“现在是一年中最舒服的季节了,我们最怕冬天遇到暴风雪——车一停,就会有大卡车的油箱被冻住,其他的车就都过不去了。”
“51天!”回忆起年年初的那场暴风雪,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才加至今仍旧唏嘘不已。“山口积雪超过1.5米,余辆车、余人滞留在海拔米的高山上。兄弟们扛着铁锨、铲子上山除雪保畅。”
“当时,我们50多天没换过衣服、没洗过脸,困了就躺在车里眯一会儿,饿了就吃干粮和方便面,渴了就把雪水烧开了喝。”才加回忆。
不过,暴风雪也有“好处”:让大伙练就了一身本领——
车辆燃油冻结?民警用高温喷枪将燃油融化;路面积雪结冰?民警会驾着铲车,将前轮悬空,用铲斗和后轮支撑铲车,将积雪清除干净;车辆打滑?民警拿着铁锹一层一层铺撒防滑沙……
就这样,在暴风雪的“加持”下,民警们成了无所不能的战士!
其实,在国道上,这样的场景每年都会上演——
“这些年,我们累计疏导车辆10万余辆次,救助群众余人次,清理积雪结冰路段余千米,铺撒防滑沙余吨。”才加跟记者掰着手指头数着过往。
与暴风雪相伴而来的,还有高寒缺氧对生命的威胁。
“我们这里的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才加介绍,“执勤民警辅警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看到路边有车停着不动,都会上前查看是不是有人因为高原反应失去了意识。”
3月4日,民警在巡逻中发现一位发生严重高原反应的重型货车司机已经神志不清,立即将司机用警医院,并将货车开到交警队暂存。
“由于病情严重,安多的医疗救治条件有限,我们又安排民警医院,换衣喂药、用心照顾,一直守了两个晚上,直到他的家人赶到。”才加说。
让民警们高兴的是,如今这种情况有了解决方法——7月29日,一辆全新的高压氧舱车投入使用。
“再遇到极端天气,我们就直接把车开到唐古拉山口,可以第一时间救助发生高原反应的群众了。”尼玛次仁高兴地说。
正说着,唐古拉山口,飘起雪来。
执笔:本报记者王丽雪、谢俊思
摄影:本报记者张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