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在现场我见证了双湖县的这一天新华社客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应该吃什么 http://m.39.net/pf/a_6528069.html

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

新华社记者年末重返脱贫现场

带你见证脱贫前后的显著变化

为你讲述脱贫故事记录者的亲身感受

——————————————

双湖县位于藏北羌塘草原深处,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县。上世纪70年代,这里因牧建城,牧民为谋生存,从其他的高海拔地区搬至这个极高海拔地区。

↑告别平均海拔米家乡的双湖县牧民们乘车搬迁至海拔相对较低的藏南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贡嘎县境内(年12月23日摄)。如今,这里的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再度搬迁,从海拔多米的羌塘草原搬到了海拔多米的雅鲁藏布河谷。新华社记者觉果、普布扎西、孙非,老中青三代人用影像记录了“海拔向下,生活向上”的双湖脱贫画卷。

↑觉果(右)和双湖县搬迁群众合影。

觉果:

双湖牧民生活在高海拔的藏北“无人区”。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寻找、扩大人民公社的放牧草场点,一群人开发这里的生活据点,便有了人。历代新华社记者不断进入双湖牧区,把脚印留在双湖草原,与牧民结缘,记录他们为了生存、生活变迁的过程。

我多次进入双湖草原,不只是为了采访、拍摄那里的牧民、野生动物和陆地上最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冰川。更是因为,我出生在海拔米的藏北,灵魂上与高处对应,心理上与牧民融合。

↑西藏双湖县嘎措乡的一名学生在家中写作业(年1月7日摄)。  在双湖,蓝天白云下,目之所及处羊群遍地,野生动物自由觅食,而放羊的牧人却显得极其渺小。气压低,氧气少,这片平均海拔米的高原,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40%左右。在双湖牧区,甚至很难见到白头发的老人——不少牧民深受高原病折磨,急医院,全县人均寿命仅58岁。这里的饮食也极为单调,仅有牛羊肉和奶制品,烧水做饭的燃料就是牛粪和羊粪蛋。

双湖牧民一生的迁徙,就是从寻找草场到追求生命质量的跋涉。从藏北高原到藏南低海拔地方,从贫困到脱贫,跟随时代而前行。

↑西藏双湖县嘎措乡的干部在开会时用牛粪炉子取暖(年1月7日摄)。  作为一名走出高海拔地区的牧民记者,记录这个过程就是给历史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新闻人生增加一点厚度。双湖牧民搬迁脱贫了,把这片土地还给了野牦牛、藏羚羊,野生动物们只能在牧人曾经支起的草原灶台上闻到人间的烟火味,而再也听不到令它们丧胆的猎杀的枪声。我们将会继续记录双湖草原上野生动物家族的繁衍生息,也会走进双湖牧民新家,记录他们从牧区到市区新生代的未来。

↑西藏双湖县的一户牧民在晒太阳(年1月9日摄)。

↑普布扎西在双湖采访。普布扎西:

平均海拔米  

一生经历了两次大迁徙  

一次是年的年初  

一次是年的年底  

一次是为了求生存  

一次是为了好生活  

一次从很高搬到最高  

一次从云端搬到河谷  

↑西藏双湖县嘎措乡的牧民在化冰烧水(年1月31日摄)。

双湖是谁?

年之前,对我来说它是一个传说,一个地名,一个符号。在我有限的智库里,双湖吸引人的就是,这里至今保持着最后的“人民公社”模式的社会生产。

年和年两次难得机会对双湖进行采访拍摄。其中双湖县嘎错乡进行了搬迁前的系统完整的拍摄。记录一个即将开始新生活,又心存乡愁的牧人全体,忐忑不安。他们一心想摆脱贫困,却不想摆脱贫困的家乡。

↑西藏双湖县牧民在挤奶(年6月29日摄)。

那时候的双湖,柏油路开通,草原深处和外界得到连接。县城开始有一定的规模。可各个乡之间仍然是沙石土路,泥泞不堪。县里有理发店、商店、修车厂、小餐馆,甚至有蔬菜店。各种条件基本具备,但仍有一种人类无法生存的压迫感。所有的行人行动像慢动作,说话轻声轻气,脸色基本一致:墨黑色+紫色的嘴唇。在这里生活几天,总觉得你是一个漂浮的“物种”。

摄影是一种独特的媒介。传播的同时得以实现保存。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需要在拍摄最快传播的功能性影像的同时能另辟蹊径。稀奇的影像在体内发酵,激发出新的兴趣:如研究民族志,探索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探寻游牧民族涉足过的土地等。

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又跟大自然抗争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在双湖也是如此。我不想谈采访途中自然的严酷和考验。越是条件恶劣的地方回赠给你的影像自然让你心服口服。在我的经验里,越是撕扯强烈的地方越有可能看到光线。

↑双湖县嘎措乡(年1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  两次采访,进入我镜头里的双湖,如同未拆开的包裹,里面装满故事。对于被记录者来说也是如此。双湖县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县,采访的每一个场景历历在目。对于一名摄影记者来说,我是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历史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应该为历史构建出无比珍贵的记忆,这一使命既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

年,双湖嘎措乡的牧民们,搬到了我出生的地方——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开始了新的生活。

↑孙非在森布日采访。孙非:

森布日是西藏极高海拔地区居民生态搬迁安置点之一。年6月,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西藏开始实施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年底,来自那曲市安多县色务乡,双湖县嘎措乡、雅曲乡、措折强玛乡的户、名群众搬迁至此。

年8月24日,我第一次来到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搬迁安置点。

↑位于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搬迁安置点街景(年8月24日摄)。

↑在森布日幸福家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室里,学生们在上自习(年8月24日摄)。

↑在森布日幸福家园九年一贯制学校,刚开学的学生们在搬新书(年8月24日摄)。这个学校坐落在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搬迁安置点旁,从高海拔地区搬迁至此的孩子们可以就近入学。

↑来自双湖县措折强玛乡71岁的罗达瓦(后右二)和家人在位于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搬迁安置点的新家门前合影(年8月24日摄)。彼时,正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坐落在搬迁点旁的森布日幸福家园九年一贯制学校里,校舍崭新,教室明亮。身穿蓝白相间校服的孩子们在校园里蹦跳着穿梭,怀里紧抱着崭新的书本,在午后的阳光下享受着幸福时光。

↑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搬迁安置点千亩矮化苹果种植园(年8月24日摄)。这是山南市森布日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点经济林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果园收入的65%将作为分红交给搬迁群众。  搬迁不足一年的71岁老人罗达瓦,也已经迅速适应了低海拔的新生活。相比于在双湖县措折强玛乡的老家,他觉得在森布日的生活“比过去幸福太多”:“这里用水用电都很方便,孩子在家门口就有学上,老人有了病也不用跑上百公里路就医。”

9月底,我第二次来到森布日时,正好赶上种植园里苹果丰收。

↑来自双湖县措折强玛乡才玛荣村的搬迁群众嘎玛在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搬迁安置点的苹果园内采摘苹果(年9月23日摄)。  当时,从双湖县措折强玛乡才玛荣村搬迁来的群众嘎玛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摘苹果,“以前在双湖,天天出门放羊,又累又冷,夏天雨季的时候,还要担心羊被上涨的河水冲走。现在可以按点上下班,一天能挣元,将来还有分红可以拿。”嘎玛将苹果放进筐里,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我从3月份开始在果园工作,现在苹果丰收了,我太高兴了。”

↑位于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搬迁安置点(年9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千亩矮化苹果种植园是那曲市投资建设的扶贫项目,目前委托给贡嘎县康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运营,果园收入的65%将分红给搬迁群众。“森布日那曲生态搬迁安置点指挥部副指挥长陶玉荣介绍说,”搬迁的目标不仅是搬下来,还要生活的更好。”

除此之外,牦牛育肥、皮革加工厂等配套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中。不久之后,森布日的幸福时光会越来越多。

结语

↑位于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搬迁安置点(年9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截至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从年底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目前,西藏脱贫攻坚正全面转入巩固提升阶段,保持现有帮扶工作体制机制不变,*策不断、力度不减,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

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也在继续。按照西藏自治区编制的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规划(—年),将有海拔米以上的那曲、阿里、日喀则3个地市20个县97个乡镇个村,共13万多人一起书写“海拔向下,生活向上”的历史画卷。

——————————————

图/文:新华社记者觉果普布扎西孙非

编辑:吕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