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302青海省玉树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玉树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遗址”,是青海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于年12月25日,是藏区10个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州。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均发源于玉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之美誉。自治州首府玉树市结古镇是历史上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

玉树州现辖1市(玉树市)、5县(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共10镇,35乡,个村(牧)委会,玉树是以藏族为主,另外还有汉、回等12个民族,全州现有26.万人,藏族占97.7%。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西南部,是本省的主要牧业区之一。北部与本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部与*维吾尔自治区交界,东北与东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毗邻,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专区相依,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那区专区连接,全州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7.4%。

大美玉树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奔涌而出,孕育了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三江源、隆宝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着地球第三极的一方净土;唐蕃古道和文成公主庙传唱着藏汉人民的团结和友谊;通天河畔的“晒经台”演绎着西天取经的神话传说;嘉呐嘛呢石经城记载了悠悠千年的宗教历史积淀;土风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马术和帐篷城奇观尽展深远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

玉树州博物馆

位于玉树市的中心,作为震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玉树州博物馆的建筑是整个玉树市震后重建的代表。整个建筑既保留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特点,又有着很强的现代气息和功能。博物馆的整体建筑成明亮的土黄色,中间有一个金铜色的柱型展厅,建筑屋顶和边缘用藏区常见的绛红色来装饰,整个建筑敦厚朴实地座落在市中心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建筑中心的金铜色柱形展厅,又给整个博物馆带来了灵动和辉煌的气息。玉树州博物馆映衬着背后木它梅玛山上的结古寺,面朝着格萨尔广场和清澈流淌的扎曲河,整个画面和谐优美,有着动人的韵味。

玉树州博物馆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与玉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玉树州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区,分别为序厅、自然展区、人文展区。

一、序厅为三江流域大型沙盘

二、自然展区分为三江源自然生态陈展和可可西里展示中心(一)、三江源自然生态陈展共分为六个单元:1.生命的源流。2.野生动物的天堂。3.丰饶的草地。4.珍贵的森林。5.和谐的土地。6.生态保护和建设。(二)、可可西里展示中心共分为八个单元:1.可可西里概况2.地质发展史。3.地貌景观。4.探秘无人区。5.珍稀的动、植物。6.藏羚羊专题展厅。7.知识抢答区。8.可可西里保护区大事记。

三、人文展区分为历史厅、民俗厅和宗教厅。(一)、历史厅共分为四个单元:1.史前文明。2.吐蕃时期。3.宋元明清。4.近代变迁。(二)、民俗厅共分为六个单元1.生产民俗。2.建筑民俗。3.工艺民俗。4.服饰民俗。5.饮食民俗。6.歌舞民俗。(三)、宗教厅共分为四个单元:1.四大教派。2.宗教活动。3.宗教艺术。4.玉树各地寺院。

人文展区的画廊,用于展览本地书画家的精品画作,咖啡区提供各色特饮及小吃,展销区销售本地特产及文创产品。

玛尼文化
  
  

玛尼文化是指以玉树地区的玛尼石城和文成公主进藏遗留的传说、建筑及习俗集结而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信佛藏民在一块块白石头上刻写《六字真言经》和《大藏经》,还有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五彩,成为玛尼石刻。早在公元年,文成公主进藏,玉树地区就有了汉、藏、梵三种文字的石刻,这些六字真言最早的石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虔诚的教徒们认为,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相当于念了一卷经,反复不断,便能消除罪孽,来世美好。除了口念外,藏民们还把这真言凿刻在石头上,堆起或送到玛尼堆,就算圆满了一件功德。”人们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它是信徒们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玛尼”是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的简称,玛尼石堆则是由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尼石堆砌而成的。“玛尼石”名称的由来,是取六字真言中第二、第三两字而来。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真言看作了佛教经典的根源,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在汉文中译音就是有名的“啊嘛呢叭咪哞”,是佛教的“根本真言”。新寨玛尼城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学者认为六字真言可以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而许多普通老百姓则将其直译为“好哇,莲花湖的珍宝!

玉树作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交界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因此玉树州博物馆将实行学术研究功能制定为发展突破口,将考察探究境内分布的岩画作为实施学术发展的起步。自年至年,玉树博物馆的馆员们,沿通天河流域进行了先后13次的岩画调查工作,在通天河境内的勒池、昂拉、章玛、章囊、智隆、娘扎巴玛、塔琼、扎囊依、格玛、邓额隆巴、谐青、宗青、曲孜隆巴、尼希查加、统吉、赛康、木秀、云塔、布朗、麦松、觉色等地发现了21个岩画群,30余处岩画点、余组岩画,余个单位图像。在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基本梳理完了玉树通天河流域的古岩画分布情况。

非遗名录

玉树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国家级传统村落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位。列入省、州、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达项。

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

年4月20日上午,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揭牌仪式在玉树州康巴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西明、青海省文化厅厅长高玉峰、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吕霞、玉树州委副书记师存武、玉树州副州长马铁锋、玉树州文体局局长王东梅以及玉树州各部门领导出席仪式,本次揭牌仪式由玉树州副州长马铁锋主持。

国家文化部批准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青海省继热贡唐卡、果洛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目前我国获批次数最多的省份。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在空间上是以玉树市为核心区,辐射称多、治多、杂多、囊谦和曲麻莱五县玉树藏族分布的广大地区,包括高原游牧文化、半农半牧文化、农耕文化。

以通天河、结曲河、扎曲河等流域为带状分布的古村落建筑文化、宗教建筑文化、藏传佛教艺术、金属加工技艺、黑红陶烧制技艺、民间歌舞乐曲、民间传统节庆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勒巴沟和嘉那嘛呢为代表的玉树石刻群、东仓大藏经及格萨尔手抄文本为代表的文献典籍。

以结古寺、达那寺和白塔、藏娘佛塔、红塔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以岩画、古墓群为代表的文物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生态区内藏族文化习俗及与之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包含玉树藏族传统文化,即节庆民俗、民间文学、歌舞民俗、民间游艺竞技民俗、传统手工技艺、藏医药加工,将现有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0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保护文化生态区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现有2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对象,发现、培养和鼓励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尚未纳入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艺人,使其享受保护支持。

保护属于玉树藏族传统文化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场所及文物古迹,包括体现传统文化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传统民居建筑及建筑构件、传统行业器具、游艺竞技器具、宗教信仰器具等实物的记录、收藏和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格萨尔王登基台、重要渡口遗址、古道遗存、古村落遗存。

保护区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传承与藏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密切相联。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对相关山水文化的依附载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赖以生存的村落、集镇等环境的保护。玉树特有的囊谦黑陶加工技艺。唐卡绘画技艺。石刻技艺。服饰加工技艺。藏医药炮制技艺。藏酩馏酿制技艺。传统皮毛加工技艺。传承中开拓市场,以效益促传承。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玉树地区以手抄本、木刻本和口传、戏剧等形式,植根于民间,传诵在群众中。现流传在玉树地区的《格萨尔》文本有84部之多,涌现出能演唱数十部、数百部的“神授”艺人18个。玉树藏族《格萨尔》说唱,以其数量之多,风格之繁,种类之全,且音乐形象生动、丰富,旋律手段细腻、多变,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玉树是《格萨尔王传》流传时间最长、传播区域最广、作品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玉树因遗址众多而得名,而《格萨尔》史诗里的故事传说、风物遗迹、古塔、古墓葬、古建筑遗址遍布玉树的每一个地方,这使“玉树”这个名字变得更加厚重、丰满和响亮。

在玉树东部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交界的地方有《史诗》里记载的世界第一山垭口———查普赞岭拉卡,有总管王荣察查更幼子南欧玉达墓地小山堡,以及总管王夏季草场———查当达莫堆朵。在称多和曲麻莱两县交界处,有格萨尔座骑伏掳之地———边乃日扎山,有岭国女将阿达拉毛射杀魔牛的肉堆化石,在称多县境内还有治曲流域嘎哇部落长,格萨尔王三大虎将之一———智嘎代曲君贝那的宫廷(又说水塔)遗址。

地处黄河之源的曲麻莱县境内是格萨尔赛马文化的摇篮,那里有《史诗》里记载的赛马终点格拉杂山、拉迪,勒迪等山堡,还有曲玛河乡勒赤村境内的格萨尔三小宗之一———《勒赤朱砂宗》获取地。位于长江之源的治多县是《史诗》里的绝世美女———森姜珠姆的故乡,也是格萨尔宫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玉树市境内的巴塘草原上还有格萨尔大军西征达赛牦牛财宝国时,垒砌的煨桑台遗址———朵热迪乐小山堡,在玉树还有很多很多这样脍炙人口,千姿百态的《格萨尔》史诗传说和遗址。这些风物遗迹有些已经过国内外学者论证后,由国家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发证,如“达赛诺宗故里”“珠姆故里”“格萨尔登基台”等。

玉树人都能说格萨尔故事,都能听懂格萨尔说唱,他(她)们都是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人。这里已经发现的《格萨尔》旧的手抄本、木刻本有93个部头,有吟诵艺人人,格萨尔研究专家学者23人,著名音乐家代嘎编著的《玉树民间音乐大全》里记录的玉树地区流行的格萨尔唱腔就有种曲调。玉树地区“格萨尔”专家学者和艺人已经整理录制出版的图书、刊物、磁带、光盘数已达上千册(套)。

玉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康巴拉伊

“拉伊”是治多县境内藏族男女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诗化的交际语言,发源于六世纪末吐蕃王朝南日松赞时期。年6月7日,康巴拉伊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巴拉伊分为祭歌、颂歌、引歌、启歌、竞歌、谜语歌、汇歌、恋歌、别离歌、贬歌、咒歌及吉祥祝福歌等十二卷,每卷由一万首诗歌组成。其内容纷繁,结构紧凑,语言优美,为藏族民间诗歌的集大成,对研究藏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目前,能够演唱全篇的艺人已很少,治多县*府已抢救收集整理《康巴拉伊》余首,但由于《康巴拉伊》内容浩繁,以口头传承为主,濒临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康巴歌舞

玉树是一片天然美丽富饶的草原,而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玉树摹上雄壮有力、粗犷豪放的歌舞盛况,人称玉树草原是"歌舞的海洋"、"歌舞的家乡"。青海广大藏区被称为"安多"地区,而玉树地区长期同川西区,西藏昌都地区联系密切,称为"康"区,连同这一带的藏胞,统称"康巴"地区。
  
  

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为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不仅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区)的藏族群众和国内游客,还有美、英、法、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还有众多中外记者前来报道艺术节盛况。

其中森寨的“秋卓”舞蹈又独树一帜,有人说当舞者的一条腿抬起准备舞蹈时,观众跑到距离五公里外的结古喝杯茶再回到森寨,舞者的那条腿还没有放下,可见秋卓具有着深沉凝重的风格和严谨深邃的内涵。昂江措老人正是森寨秋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于年7月出生在这个古老的村庄,当时村子里卓舞跳的最好的是一位名叫才日的老者,当年才日老师教出了一批学生,最多时舞者有人可以同时上场表演。森寨人对于保持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可以从一首歌谣中感知到:“别说我们森寨没有乐趣,勒阿卓松就是我们的乐趣,别说我们森寨没有宝贝,自显玛尼就是我们的宝贝。”

秋卓只有成年男子们才有资格表演,传说中这种具有降雨威力的舞蹈,在昂江措老人的带领下,常常从日落跳到第二天日出,也跳到了康巴卫视节目等重要的媒体上,成为展示玉树传统舞蹈的一面多姿多彩的窗口。

锅庄舞(玉树卓舞)

锅庄舞,藏族民间又称:“果卓”“歌庄”“卓”“刺啦冬”等,藏语均含“圆圈歌舞”之意,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年,青海玉树卓舞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树民歌

藏族把民歌分为两大类,即“鲁”(山歌)和“拉伊”(情歌)。“昌鲁”属鲁体民歌,即山歌,它是在高山、原野传唱的歌。藏区民歌的分布情况,解放以前昌鲁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尤以玉树最盛。在玉树藏族地区流传的民歌中,它是最有代表性。年6月14日玉树民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玉树赛马会

玉树赛马会是青海规模最大的藏民族盛会。玉树人无论祭山敬神,迎宾送客,操办婚事,都离不开赛马。届时藏族群众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将各自的帐蓬星罗棋布地扎在结古草原上,参加赛马、赛牦牛、藏式摔交、马术、射箭、射击、民族歌舞、藏族服饰展示等极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年6月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庄舞(囊谦卓干玛)

卓干玛,是较古老的“卓”舞的一个分支,流传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等地,最早是贵族家庭在宗教活动或节日中进行的表演。卓干玛主要以“颂歌”加“舞蹈”的形式表现,舞蹈的特点是舞者一律牵手进行足蹈,男女分班唱和,以牛角胡琴伴奏。这种“卓”从音乐到舞蹈以及演出服饰,均以古朴、典雅著称,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藏族服饰

玉树素有藏区“服饰之乡”的美誉。玉树藏族的服饰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色彩鲜艳,精巧华美。玉树服饰分为服装和饰品。服装包括藏袍、藏帽、藏衫、藏裤和藏靴,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用水獭皮和虎豹皮装饰,尽显华贵。饰品分为头饰、耳饰、项饰、手饰和腰饰,主要以珍珠、玛瑙、琥珀、彩玉、珊瑚、蜡贝等天然物品装饰,贵重华丽,做工精致,民族特色浓郁。玉树藏族精美的服饰,反映出该民族受地方人文传统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天对地自然的崇拜,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玉树藏族服饰年5月25日列入第二批青海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旦增多杰老人是民族传统服饰制作的传承人,他年11月出生于仲达乡塘达村塘龙社,15岁时师从父亲学习裁缝手艺。老人患着比较严重的哮喘疾病,但一说到钟爱的服装,他的眼神里就充满了热情的光芒。旦增多杰的第一个学生是个残疾人,当时他看到这位下半身瘫痪的残疾人时,顿起恻隐之心,就想帮助他找到生活出路,正好裁缝需要坐着工作,就萌生了收为弟子的想法,那时家中传统是技艺不外传,但他还是坚持教他手艺,现在这位学生做裁缝已经纯熟,生活过得也很好。老人与夫人江永文毛生育了四个孩子,但老人说孩子们都在外谋生,不靠这个技术存活了,等于这个传统文化要从这个家庭消失了,虽然遗憾,但是还有那么多学生学习到了一定的技能,从这点上说还是感到很欣慰。

弦子舞(玉树伊舞)

玉树伊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渐渐被玉树周遍安多地区的农牧民接受和喜爱。到了公元十六世纪玉树"伊"在青藏地区非常盛行。“伊”既是各种歌舞的统称也可指区别于其他民间歌舞的单一的弦子舞,可解释为舞、歌舞。"伊"的产生比“卓”更早,它相对“卓”所受宗教影响较小,是玉树地区最民众化的舞蹈。玉树伊舞(弦子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树安冲藏刀锻造技艺

安冲藏刀,指著名藏刀生产地玉树州玉树市安冲乡生产的藏刀。这些藏刀外部镶饰材料主要有金属叶片、鲨鱼皮、珊瑚、绿松石等,刀鞘上刻有龙、凤、花草、宝瓶等纹样。男刀外观造型笔直,装饰简洁,而女刀则镶金错银,精致华美。安冲藏刀的最大特点是刀柄部分采用黄金、白银、紫铜、黄铜等不同色泽的金属材料交叉镶饰,而其他地方生产的藏刀多采用浮雕的方式。因此,安冲藏刀显得更加规整古朴,浑厚结实。

玉树腰刀以安冲出产为最,据说安冲传统手工艺已经传承了年之久,年,中国文化部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荣誉颁予龙多然杰。这位老人在年的夏天出生于安冲乡拉孜村,彼时,家中的锻打手艺已声名远扬,果洛、昌都、甘孜、阿坝一带的许多客人慕名前来订购。这位第五代传人已经完全继承了家族技艺和荣誉,在他盛年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锻打技术在当地无人能及,更何况以诚信为本的品质为他赢得了长久的市场,直到今天,国内外的客人还在不断送来订单。如今龙多然杰老人已专心教过23人,学生的学生都有上百人。

锅庄舞(称多白龙卓舞)

称多白龙卓舞是锅庄舞的一种,为青海玉树州称多县白龙沟所特有,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只能成年男子跳,而且是自唱自跳,不用乐器,因此才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囊谦藏传黑陶以青海玉树康巴藏族人文习俗、文化符号、宗教图腾等为素材,延续祖先的古法黑陶烧制工艺,融合现代艺术表现手法,采用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和黏土石为配料,经烧制呈现“黑如漆”的天然成色。年,囊谦黑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树锅哇舞(武士舞)

武士舞是流传在玉树藏族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藏语称“锅哇”。“锅”在藏语中指兵器,“哇”指舞者,意为持兵器的舞者。武士舞被认为是一种严肃、神秘、有着深层文化内涵的舞蹈,可以说是玉树历史、文化、宗教的一个缩影,一种多种文化结合的结晶,是*教合一的与艺术实践完美的结合。舞姿缓慢庄重、场面宏大、气派宏伟、堪称“高原藏依仗舞”。武士舞作为早期的一种民间祭祀性、礼仪性舞蹈,无论是艺术上、思想上都是很成功的,从中可以窥视出藏族早期多种文化的交流、融汇,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玉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葬

天葬是玉树藏族一种传统丧葬方式。通常停尸三五天,然后选择吉日,举行出殡仪式。接着把逝者在天葬台附近燃烧起松柏香堆,并在香堆上撒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的糌粑。顿时山野之间青烟袅袅,飘入云霄。借助远近山中的秃鹫完成仪式。天葬与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哀悼死者的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巴吾巴姆

神奇的舞蹈——巴吾巴姆,堪称密舞(即密宗舞,不得外传),是称多县拉布寺第十二世坚贡旺庆吉饶多杰所创作。该舞最早仅限拉布乡群龙社的村民才能跳,后群龙迁移,传到车锁村。“巴吾巴姆”显示出藏民族古老的图腾和神灵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更是融入了藏民族的神秘文化和地域、人文文化。

古楼-布由加国

玉树州称多县境内有一处充满神奇的村庄叫格秀卓木其,在村庄对面沿着长江走上十公里就会看到这充满历史的三层古楼:布由加国。它不仅诉说着藏族古代劳动人民对建筑文化智慧的结晶,同时告诉人们美丽的玉树到处都有神奇的历史遗址,更是记载了我们称多人民一代又一代的沧桑巨变……

藏娘唐卡

藏娘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以北,沿通天河北上约公里处的歇格村,村里有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名为桑周寺,距今有近年的历史,现常住僧人20多人。而该寺所拥有的藏娘古塔则为藏区负有盛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因藏娘塔的盛名,藏娘地区的唐卡艺术被称之为藏娘唐卡艺术,其声名远播印度、尼泊尔、蒙古国等地。

禅古法舞

禅古寺是具有多年宗教文化传承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禅古法舞”是禅古寺众僧侣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宗教传承性,在禅古寺众僧侣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

格吉萨三扎

格吉萨三扎是格吉部落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多种唱法和系列性的传统音乐。关于其传唱渊源的说法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15世纪未在杂多县扎西拉吾寺(现位于杂多县扎青乡格赛村境内,属格鲁派)建寺前期,一名叫格吉扎西的人在给扎西拉吾寺采办燃料途中经过杂多县扎青乡扎西达滩休息时听人传唱并铭记于心,后经口耳相传在格吉部落广泛传唱,现传承人娘许扎西年拜师,从此不少民间艺人学习《格吉萨三扎》年向杂多县第八代格吉萨三扎传承人索日闹才拜师求学,流传于格仲各部落,至今流传有3种曲目。

静锰生死轮回法舞

静锰生死轮回法舞至今已有年的历史,此法舞主要介绍生死轮回显现及自我解脱的教诲,反映了人在今生的善恶行为,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广行善行,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主要演出剧目有《黑帽法舞》《鹿舞》《野牛舞》《静锰法舞》《乐器舞》等。

手工编织

早在吐蕃时期,玉树地区大量毛织物和丝织的物已广泛使用于人民生活、对外交往、商品交换和军事装备的方方面面,尤以牛羊毛所织的黑色和白色为主的毛毡、毛织品以质地优良、工艺精美、保暖耐用等优点成为藏民族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纺织用品。精美质朴的藏族民间手工编织工艺,是藏民族的游牧生活中所创造优秀而古老的文化传统,手工织工艺更是在新时代以传统工艺术基础,在形式上创新,内容上出新,材质上更新而产生出的藏族传统风格不变,工艺特征鲜明,其时代气息、文化品位、社会意义等都在藏民族的风格上得到全面展示的新兴民间工艺美术品。

折嘎

“折嘎”这种说唱表演,是藏区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折”,藏语意为果实;“嘎”,藏语意为洁白;“折嘎”,可译为“洁白的果实”或“吉祥的果实”。演唱折嘎,也有送吉祥、传好运之意。折嘎说唱通常在藏族过年、传统的民族节日、婚庆寿典和乔迁之喜等喜庆场合都有表演。唱词中的绝大多数为即兴编词,曲调大多并不复杂,分快板和慢板两种。演唱者不仅要口齿伶俐,表演诙谐,而且要掌握丰富多彩的藏族语言艺术,并要有一定的创作才能,根据不同的观众和场合,在唱词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巧妙地作一些调整,以迎合观众。

民族节日

玉树节日有称多糌粑节、吾月达村泼水祭祀文化节、牦牛节、冰沙嘛呢节、玉树赛马会是目前青海藏区最大规模藏民族盛会,嘉塘草原素有“中国马术之乡”之美誉。

糌粑祈福暨康巴服饰文化旅游节

第九届玉树称多卓木其古村落糌粑祈福暨康巴服饰文化旅游节于年4月26日在玉树称多卓木其开幕。卓木齐是元朝时期曾担任过帝师,圆寂后被元世祖追号为“大觉普惠光照无上旦巴帝师”的藏族高僧嘎·阿尼旦巴的故乡。

每逢藏历二月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卓木齐古村都会举行独特的高原糌粑狂欢节,男女老少互撒糌粑以示祝福。

卓木齐村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有着千百年来的通天河畔人文民俗和传统的苯教文化积淀,以及苯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杂糅,除了格秀经堂,精美的壁画可与敦煌飞天壁画相媲美之外,还有著名的春耕前的民间祭祀民俗活动,请送神鸟,相互之间泼洒糌粑,也就是糌粑狂欢节。

藏历年

囊谦县

在囊谦县,藏历新年文化活动刚刚拉开帷幕。囊谦县文化广场被装扮一新,大红灯笼和飘扬的彩旗给这里添了喜庆氛围,传统舞蹈、藏服走场展示、著名歌手更却才仁的演唱……一场场特色演出将囊谦的男女老少吸引在一起。未来几天,囊谦县还将上演歌舞表演、服饰展演、书法展、传统赛马等活动,为新年气氛添彩。

在活动现场,作为囊谦人引以为傲的“偶像”——更却才仁闪闪出场带来《阿吉拉嗦》等两首歌曲,引来掌声阵阵,喝彩声不断,一条条谱满吉祥祝愿的哈达献给了更却才仁,面对家乡人民的无限热情,更却才仁更加坚信自己在今后的“星途”中家乡父老乡亲永远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称多县

称多县藏历新年非遗文艺汇演的现场人群涌动,煨桑炉内桑烟袅袅,穿着盛装的表演者载歌载舞,将极富民族特色文化演绎成精彩的歌舞。年藏历火鸡年非遗文艺汇演在称多县尕觉悟广场举行。通天河民间艺术团、武士舞等文艺团及白龙卓舞、巴吾巴姆等非遗团体,并且邀请了藏族著名歌手更嘎,谢旦,泽旺拉姆,白玛永西等。

杂多县

在杂多县,藏历火鸡新年文艺汇演正在进行。极富杂多当地特色的舞蹈、优美嘹亮的山歌、精彩的民族器乐弹唱、热闹欢快的藏式小品,让围坐成一圈观看表演的观众们掌声和笑声不断,浓浓的年味儿在这里蔓延。

“杂多县年迎藏历新年文艺演出活动”就在杂多县虫草广场举行。节目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牧民群众欢呼声、掌声不断,演出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节目既有极富杂多本土特色的舞蹈、优美嘹亮的山歌,还有精彩的民族器乐弹唱、群众喜闻乐见的藏式小品表演,更有在现场举行的各社区互动活动。整个文艺演出现场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玉树传统赛马节

玉树赛马节暨第三届雪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和三江源水文化艺术节于7月25日在中国青海扎西科赛马场盛大开幕。

玉树赛马节作为当地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庆活动之一,是塑造玉树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开幕式以格萨尔赛马称王,长江黄河澜沧江不同流域的水因子交接,马术表演及玉树传统“卓舞”、“伊舞”等民间传统歌舞表演为主要方式,全方位展示玉树民族文化。

玉树赛马节作为当地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庆活动之一,是塑造玉树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开幕式以格萨尔赛马称王,长江黄河澜沧江不同流域的水因子交接,马术表演及玉树传统“卓舞”、“伊舞”等民间传统歌舞表演为主要方式,全方位展示玉树民族文化。

康巴艺术节

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为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不仅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区)的藏族群众和国内游客,还有美、英、法、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还有众多中外记者前来报道艺术节盛况。

每年7、8月份,玉树草原牧草茂盛,一片碧绿,到处盛开着一束束、一簇簇姹紫嫣红、灿若云霞般和各种野花,宛如一幅尽善尽美的大型歌舞表演、骞马和物资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康巴艺术节拉开了帷幕。届时,会场周围几公里搭满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帐篷,远远望去,如同一座独具风情的帐篷城。

“格仲祭山马术”节

格仲祭山马术”这一民间独特的赛马节,涉及藏地宗教信仰等有关的民族民俗文化,如:祭山、赛马、煨桑、山歌、格萨尔藏戏表演和服饰表演等多个项目。祭山是主要的活动内容。活动仪式是由活佛高僧为所有参与竟赛的康巴汉子们祈福,之后四名男子骑着白马,手奉贡品领着祭山马队登上神山之顶,将贡品供奉,向空中抛撒风马,虔诚祈求山神给予众生福运吉祥和大自然万物和谐,同时高呼“拉加乐”(意为:神山胜利了),以表达对神山的敬意。

然后,祭山马队从山顶同时起跑,沿最大的坡面向山脚下煨桑台的终点猛烈地腑冲下去,以首先到达终点的为勇者。这项比赛不同于其它赛马比赛,山地坡度大,路况险峻,危险系数非常高。这就要求骑马汉子的胆略、智慧、骑术等综合素养特别高,因为这也是一项斗智斗勇斗骑术的高风险的马术比赛,也是格仲地区独有的古老的祭山赛马方式,所以不能有丝毫马虎和闪失。

“格仲祭山马术”赛马前的预赛,是为了从中选拔更好的骑手和更好的马匹参赛,淘汰那些骑术差的骑手和体弱的马匹。为了能荣幸参加“格仲祭山马术”节的赛马,骑手们个个精心准备,预赛上各不示弱,人人争先恐后,竞争相当激烈。

“格仲祭山马术”从侧面体现了雪域圣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和藏民族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也展示了一幅幅动情的人类追求和向往人与大自然、人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愿,也是藏族人以崇高的信念和虔诚的心灵向自然万物传递着一种纯真的情、一种真诚的爱。

特产和美食

玉树是青海省商品畜主要基地之一。全州地域辽阔,大部分地区高山天然草场,牧草种类繁多,共约多种,其中优质牧草70多种,玉树草场面积约2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3亿亩。牧草生长根系大、耐牧、营养成份高。理论载畜量1.万羊单位。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牦牛、马和山羊。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全州收购菜牛量大,远销国内外。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素有“高原之舟”美称,耐粗放,除食用外,又能运输,耕地,藏系羊毛称“西宁毛”,有纤维长、织密性强,富有弹性,拉力大、毛嘴多,粗细均耐磨,光泽好的特点,是驰名中外的优质地毯原料、羊肠衣是近几年兴起的加工特殊商品的原料,口径大、粗细均匀,色泽纯洁透明,用途广泛。

藏乡风干肉、牦牛香菇包、奶酪、藏宫五宝、牛奶羹、雪域三宝、吐蕃宴·····玉树本地食材配以餐饮达人精致的煎、炒、炸、煮、烹,烩出玉树饮食独有的味道。

中国传统村落

在三江源地区的高山上、河谷间,星星点点分布着许多传统村落。这些依山临水而建的村落,不仅是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实载体,还承载着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创造,是三江源地区精神家园的现实载体。

三江源地区民族传统村落主要是指沿三江源即澜沧江、黄河、长江上游河谷地带分布的传统村落,具体分布在玉树州境内。其中,分布在澜沧江上游的传统村落以夯土墙建筑为主,分布在黄河、长江上游的传统村落以石砌建筑为主。这些建筑历史久远,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化信息。从文成公主进藏行经的唐蕃古道,到元朝西藏正式成为中央*府直接治理的一个行*区域,许多历史事件的遗存都活态地留在了三江源地区民族传统村落中。

玉树州境内有多个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称多县于年成立了由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共20多人组成的工作组,对称多县近50个传统村落进行摸底调研,最终筛选出23个具有保护利用价值的传统村落纳入首批三江源地区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科研实践示范区。由玉树州住建局、州文联、玉树州藏族古建筑业协会共同打造的玉树通天河古村落生活体验区在玉树市仲达乡仲达仓古村揭牌。

通天河是长江源头干流河段,目前,已经有22个通天河流域传统村落被建设成生活体验区。“美丽古朴的传统村落拥有大量传统民居,这里曾经是我们温暖的家、心灵的港湾。建设玉树通天河古村落生活体验区,主要是为了把通天河流域的传统村落保护起来,把传统村落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让当地居民和游客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称多县是古村落形式最丰富、建筑形式最完整、最多元的地区,是研究藏族民族村落的地区。通天河两岸到处都分布着片页岩,这就为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建屋铺路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从玉树称多一直顺流而下来到金沙江两岸的大小金川一带的丹巴地区,从石头民居直到高大威严的石砌碉楼,康巴藏族用智慧和勤劳,将藏地的石砌建筑艺术推向了极致。

藏族民居对砌筑用石的要求颇高,石料质地要坚硬,不易风化、无裂纹,表面无破损迹象。砌筑前要将地基用石础夯实,然后用大块条石铺筑墙基,填砌石块间要交错搭接密实,空隙用碎石填充,地基部分的表面要找平。在砌筑墙体时先放线、盘角,然后进行挂线、砌筑。砌筑时要求错落叠压,石块与石块之间形成“品”字形结构,绝无二石重叠。石砌墙采用挤浆法分段砌筑,首先是砌筑角石(定位石),然后再砌填腹石。并采用“三皮一钓、五皮一靠”的砌筑方法。即砌完一层后不必找平,继续抹灰砌上一层石块。每砌三层,用线硾找平一次,每砌五层,用靠尺找平一次。

在地势雄奇的青藏高原,石砌建筑的色彩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高原自然环境和藏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每一种用色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石砌建筑室内的装饰色彩粗犷、质朴,尽显艳丽之美,彰显着康巴藏族建筑文化的神奇魅力!

玉树藏族自治州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玉树市

仲达乡电达村

安冲乡拉则村

安冲乡结拉村查同社、

安冲乡拉则村英达社/英群社

称多县

清水河镇扎哈村

尕朵乡吾云达村

尕朵乡卓木其村

囊谦县

白扎乡也巴村

娘拉乡多伦多村

尕多乡布由村

称多县尕多乡布由村里过去有30多户人家,如今只有德庆巴姆一家人留在这里。布由村坐落在深山河谷地带,前依长江,后枕巴拉神山,虽然美如仙境,但是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为了享受更便捷的现代生活,村民们纷纷搬迁,只留下一幢幢石砌的老宅与山水相伴。可是德庆巴姆舍不得走,因为她肩负着守护布由加国古楼的庄严使命。“我的妈妈告诉我,这房子是祖先留下的,要守好它。”手持转经筒,德庆巴姆站在阳光下久久凝望古楼。

布由加国,是一个藏语音译词,“布由”是地名,“加国”为家族姓氏。布由加国古楼是典型的元代石木框架结构藏式古建筑,总面积多平方米,共有3层48间房屋,功能区分清楚、结构完整,是玉树民居的典范。

从古楼的布局来看,三楼是贵族居所,即房主生活、居住、会客的主要场所;二楼是保护家族的部队住所,有瞭望口、射击口、武器库等;一楼是仆人和雇工住所,此外还有马厩、牛羊圈、茶库、磨坊等。有学者推断,古楼的主人是一位声名显赫的贵族。年,布由加国古楼被列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多县在年协调万元资金,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实施最小干预”的原则,对古楼进行保护修缮,今年又争取了万元资金对古楼进行更为科学的保护。年,布由加国古楼入选首批三江源地区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科研实践示范区、玉树通天河古村落生活体验区,古楼的命运及德庆巴姆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有望由此彻底改变。德庆巴姆一生与布由加国古楼为伴,守护古楼是家族赋予她的使命。

拉司通村

称多县拉布乡拉司通村是通天河畔的一颗明珠,是高原上一支洁白的雪莲,这里有浓郁的藏族风情。顺着绿化带走过两条街道,来到文毛的家,网络电视的开通让她年纪最小的女儿能够看到各种动画片,电脑虽然不常打开但却是身为村干部的丈夫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具。文毛说,网络成为村民们了解村里村外的主要渠道。大女儿通过手机QQ空间、
  

充满诱惑的雪域高原是无数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到那里去创作是每个摄影师的梦想。在人迹罕至的世界屋脊、生命禁区、世界第三极可可西里……有一个瘦弱的女子,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艰难地在那里跋涉。她是一个来自遥远的京城的寻梦人,一个用镜头、用笔、更用心灵记录这一切的人——红杏。单看她的样子,你很难发现她是一个有如此多丰富经历的人,更看不出她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摄影女硕士之一。

红杏十几次深入藏区,上至活佛、下至牧民,结交了很多藏族朋友,她说她将来的归宿也许是在藏区的某个地方,因为只有在那里她才能活在真实里。玉树,是红杏这位拿着照相机走马行川雪海边的奇女子最喜欢的地方。从她第一次到玉树拍摄,就被那片神奇的土地深深震撼了。她近乎像一个久久迷路、终于找到家的孩子,热切地扑向那片遥远而纯粹的土地。红杏说那是她寻梦良久的地方,是她灵魂可以自由飞翔的属地。

每年红杏都至少去一次玉树,去看望康国寺的活佛以及倚寺而居的前买村28户村民,还有玉树的朋友们。她的到来总是给很多人带来欢乐,使很多从未照过相的藏族人有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也使一些无力上学的孩子走进了校门,更通过她的相机和手中的笔,使玉树这片神奇的土地为更多的内地及海外人士所知……也许一切皆有缘分,红杏在玉树不仅找到了“家”,而且被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派法王和活佛认定为“空行母”,并被任命为康国尼姑寺的主持和尕朵觉悟神山旅游宣传形象大使…… 

 
  

红杏很珍视这份前世今生的缘分,并将她对玉树那难以形容的情愫转为对生活在那里质朴纯真的藏民日常生命的关爱。红杏说有时候想念固定的一群人,同时又被那群人经常地想起,那感觉是很让人感动的。她已7次到过这个平均海拔近米的神奇地方,一本记录了她每一个亲身经历的新书《最后的天堂——一个女摄影家写给玉树的情书》已由知识出版社出版。
  
  

红杏说玉树是她心中最美丽的天堂,“爱那个地方,就像爱我的情人;想那个地方,就像想我的家人;去那个地方,是去见那些也同样爱我,想我的康巴人。想念玉树,和玉树所有的人,所有的牦牛,所有的石头……。”她把这一切都转变为一封封美丽的情书,希望她心中的天堂能读到她对它深情的爱恋。

玉树游客导访中心

如果你是第一次到玉树,那么必须先到玉树州游客导访中心,那里有州旅游局管辖的一市五县的讲解员,随时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玉树州游客到访中心是灾后重建十大标志建筑之一,集电子投影玉树旅游攻略沙盘、游客休闲、藏式餐饮、歌舞表演、办公场所为一体的接待中心。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年4月14日上午,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正式开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于年4月10日开工,年10月30日完工,纪念馆用地面积约为平方米,其中遗址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由地震遗址、纪念馆主体及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建筑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展览馆全景式记录了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历程和辉煌的重建成果,镌刻着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和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成为玉树灾后重建成果和精神家园建设成果集中展示的窗口。灾后重建展览馆位于格萨尔广场南侧建筑中,与格萨尔广场主体风貌浑然一体,进入馆中,东西两座展厅分立左右,重建以来每个铭刻在玉树历史扉页的重要时刻都以多种媒介途径进行集中展示。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淡水供给地,有着“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优化整合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昂赛-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和果宗木查5个保护分区,构成了“一园三区”格局,即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为12.3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区域面积的31.2%,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

三江源头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从结古出发走国道行至20公里,就可到达通天河畔的三江源纪念碑。三江源生命之河:长江天地河、黄河母亲河、澜沧江民族河,走进三江源祭拜生命河是每一个中国人一生追求的伟大朝圣。

澜沧江

澜沧江的正源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的扎阿曲。当扎阿曲流经玉树州囊谦县境内时,水面变得开阔,形成了澜沧江上游难得一见的网状水系景观。

万里长江第一湾

从结古出发走省道线行至立新乡三叉口进入景区,可以放眼感受万里长江第一湾的大气魄。沱沱河与当曲在沱沱河大桥下游60公里囊极巴陇地区汇合后称为通天河,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通天河是长江流经玉树州的名字,全长公里,穿行于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宽谷之中。

黄河源头

黄河全长约公里,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阳村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扎陵湖、鄂陵湖、卓陵湖三大姊妹湖:从西宁出发沿国道行至果洛州玛多县,走曲麻莱麻多乡四级公路,沿途观赏扎陵湖、鄂陵湖、卓陵湖三大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比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高出一千多米,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

鄂陵湖烟波浩淼,波澜壮阔。上午,湖面风平浪静,纤萝不动;下午常常天气剧变,大风骤起,平静的湖面波涛汹涌,浪花拍岸。有时,还会出现天昏地暗的景象,一会儿象连片的黑色藏帐,旌旗猎猎,人声鼎沸,据说,这是当年吐蕃松赞干布在此迎候文成公主时的盛大场面;一会儿又变成点点白色的风帐,由远而近,景象极为壮观。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一块美丽迷人而又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地方。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周边地区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也许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中,你可以遇到清晨的阳光铺洒在火山山谷的冰河雪地之上;露宿在库赛湖畔,能够享受帐篷缝中漏下来的星光;又或者是偶遇藏羚羊群,透过望远镜欣赏它们轻盈的姿态和水灵的大眼睛……
  

 
  
  

可可西里无人区(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在严峻的天气条件保护下,“可可西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被誉为“世界第三级”、“生命的禁区”的可可西里,却是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

这里山峦巍峨连绵,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冰川冷峻挺拔。这里同时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多种野生动物生活在广阔的土地上。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驱车在可可西里的空间里,你会意外地发现它们的身影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撞入你的镜头。青藏高原上特有野生动物的姿态,使你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受。 

神秘的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使藏羚羊成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藏羚羊更甚至成为了可可西里的一种象征。尽管对藏羚绒巨大的市场需求及其昂贵的价格,给身披“软黄金”的藏羚羊虽然带来了灭顶之灾,我们今天再也无法目睹数以千计的藏羚羊在旷野中奔跑,铺天盖地,尘土飞扬的壮观。但是作为这片禁区里的优势动物,当你有幸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雾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都在证明它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
  
  

高原尽头的冷酷仙境可可西里是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乘车沿青藏公路经湟源峡谷、日月山、倒淌河至青海湖,可以饱览有着像大海一样连着天的草原美景。清早起床还可以观青海湖日出美景。而且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不冻泉、索南达杰等保护站就在青藏公路边上,想到这两个地方参观,还可以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寻找帮助。

穿越高原公路,经过雪山、草地、镜子一样的湖泊,正式进入可可西里,这时,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冷酷仙境,天空蓝而高,清冽的空气直冲肺叶,大朵大朵质感十足的云团笼罩着山头,干涸的河道伸向远方。
  
  

藏族民居、尼玛堆、绿色草原、成群的野生动物在一望无垠的戈壁上奔跑,美丽与荒凉并存。格尔木、察尔汗盐湖、楚马尔河、昆仑山口、纳赤台不冻泉、胡杨林等地,电影《可可西里》中充满独特韵味的自然风光地的风光有待你去发展。可可西里是一个充满神秘、充满未知力量的地方,从来只有那些富有冒险和探索精神的人们才敢欣然前往。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至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因为早在那时,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就已基本形成。到公元七世纪中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十分敬慕唐王朝的强大兴盛与中原汉族的灿烂文化,为了加强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公元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大唐国都长安,拜见当时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并请求联姻和好。公元年,唐太宗派员专人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进藏途中,不仅播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 

公元年,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往吐蕃,从而有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此后,唐朝与吐蕃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迅速兴盛起来,并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遗存,传颂着数不清的反映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庙,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殿堂内的巨型文成公主像和8尊佛像,由石壁雕凿而成,外表酷似泥塑技艺雕刻精细,造型质朴敦厚。庙宇坐北向南,依山面水。每年有佛教信徙和中外游客来此瞻仰。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之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囊谦

囊谦境内有藏传佛教寺院座,是全国藏传佛教寺院最多的县。据佛经记载,古天竺国(印度)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分葬佛祖真身舍利,在世界各地修造了8座塔,其中中国境内建了19座,格戎佛塔就是其中之一。

杂多县

中国雪豹之乡、中国澜沧江源第一县、中国长江南源第一县、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中国雪域牦牛文化发祥地。

称多

玉树藏族舞蹈主要由“伊”、“卓”、“热巴”、“锅哇”以及宗教寺院舞蹈“拉强”构成。称多则是玉树歌舞最有代表性的流传地区之一。“卓”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舞蹈。其跳法有别于其他舞种。主要流传在称多、玉树、囊谦三县的半农半牧区即土房家。主要有称多县的“白龙卓舞”、玉树县的“新寨卓舞”、囊谦县的“囊谦卓根玛”等数种。

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及其附近的村寨里。有学者认为它的形成年代比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出现时代要早。因为相传著名的称多人成就大师嘎伊洛扎巴和咒师昂琼庆布两人曾率白龙村舞蹈艺人,赶赴岭国格萨尔王和珠姆王妃的婚礼,艺人精彩的表演,博得格萨尔的赞扬。证明其舞蹈当时已经成熟成型。

白龙卓舞内涵丰富,内容健康。不带伴唱,是自唱自跳。舞规严格,舞者要具备相当的舞蹈基础才能进行到位的表演。动之则为舞,静之则为歌。静时歌声如飞龙盘旋,祥云飘动,令人肃然起敬。动时则舞姿舒展大方,矫健明朗,达到高妙的境界。故世人称白龙卓舞是藏区卓舞中的天赐的经典舞蹈。称多如今能舞的地方远不止称文一处,歇武、拉布、赛河、尕朵的“卓”皆有名气。称多流行有一句自诩或赞颂他人的话:“会二百种卓舞的人是哩”,就指很有本事的人。

治多县

治多县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中西部。治多藏语译为长江源头,是长江的发源地,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称。境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昆仑山脉绵亘境北,乌兰乌拉山横贯境南,可可西里山横穿中西部。县域平均海拔在4米以上。治多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长江之源、万山之宗、百川之祖、动物王国、嘉洛宝地和一江九河十大滩”等美誉,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在整个青海旅游资源布局中是潜在的“王牌旅游资源集聚区”,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的天然景区。

治多县地区特点可概括为高、大、富三个字,“高”即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称之为“人类生命的禁区”和“地球第三极”。“大”即全县土地总面积8.0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为重要的县域之一。“富”即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太阳能资源。

治多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双重叠的县域,生态位置非常突出。境内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青藏高原乃至中国、亚洲和全球生态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格拉丹东冰川、天然鹿场、莫曲烟瘴挂雪豹保护区、君曲母亲泉藏野驴保护区、当曲格西措赤滩黑颈鹤保护区、牙曲勒日拉措湿地鸟类保护区、巴斯公卡藏羚羊保护区、通天河原始柏树林景区,还有帕玉秀四大神山东智嘉可尤日增、南当江杂扎秀木、西阿尼可嘉嘎哇、北霍塔多杰旦君,处处显露着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和自然景观。

世代绝世佳人珠姆的故乡嘉洛十景、地下龙洞、格萨尔王天然石桥、格萨尔点将沙盘、嘉洛红宫遗址、千古绝唱《嘉洛婚俗》影响了沿袭千年的藏族婚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嘉洛婚俗文化。“藏羚羊的保护神”昆仑山口世纪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以美丽独特的形式向人们讲述着治多鲜活的历史。 

 

治多县还有着众多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贡萨寺以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贡萨寺旧址,闻名遐迩的古墓群,获“世界吉尼斯记录”的宗喀巴大师铜制镀金佛像,“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蓝羽九扇天窗黑帐篷、《康巴拉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文化保护单位长江(楚玛尔)七渡口,石刻《甘珠尔》经文最多的石城之一江庆《甘珠尔》经文城,都坐落于万里长江第一县。 

 

治多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格萨尔王英雄史诗在珠姆故里的草原上千年传唱,演绎着一个民族的荣光,更有独具特色的康巴嘉洛风情,源远流长的藏民族艺术瑰宝,为世人留下了璀璨夺目的灿烂文化。

德曲源国家湿地公园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曲麻莱德曲源国家湿地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批复。位于曲麻莱县西北部巴干乡的德曲源国家湿地公园,属长江一级支流,是曲麻莱县乃至我省重要生态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德曲源是我省重点水源涵养区,对德曲下游地区的水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有效保护德曲源珍贵的湿地资源、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年,曲麻莱县委县*府做出了建设曲麻莱德曲源国家湿地公园的决定,并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规划,德曲源湿地公园分三期建设,所在区域主要由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雪山等组成,海拔多在0米以上,山脉间的高原也多在米以上,是我省海拔最高地区。湿地两面山峦相对、蜿蜒重叠,区内河湾众多,河水冷冽清澈,两岸草原辽阔,是一处自然优美的湿地生态功能区。

德曲源国家湿地公园分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湿地率达66.24%。公园内生态系统独特,野生动物栖息地优良,湿地生态文化特色明显,建成后,将成为以高寒湿地生态保护为主体,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青海省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在青海省7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有国家湿地公园30.24万公顷,除了曲麻莱德曲源湿地公园外,还有泽库泽曲、班玛玛可河、乐都大地湾国家湿地公园。

乃嘉玛神山天然六字真言

乃嘉玛藏文意思是百座神山之首领,传说此地有一法力巨大的蛇妖作乱,后被莲花生大师收复,蛇妖死后,脑汁被莲花生涂在乃嘉玛神山之上,形成了天然的六字真言。并在河对岸留下了8座佛塔,以此永镇蛇妖,不能危害人间,在莲花生大师的点化下,蛇妖化作神山成为释教的护法神山,每60年乃嘉玛山神将召集藏区位山神来此聚会。因此,转此山相当于转了座神山,每个月十五到此转山者络绎不绝!

洛麦叶寺

以藏区地形及天文而讲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宏扬佛法的圣地,坐落于四臂玛哈噶拉自然形成的祥瑞之地,也是文殊大威德的道场,曾为囊谦国王的四大护国寺之一。爬上洞顶可以有幸触摸格萨尔大将嘉察夏嘎时期的头盔和弓箭,瞻仰英雄的气息。

白扎林场

囊谦县白扎乡有两个场很有名,一个是白扎盐场,一个是白扎林场。盐场开采历史已有千年之久,历史上这里的土盐曾远销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而林场,如同天然氧吧。可以感受千年原始藏柏树的清幽。

悬崖古寺······尕尔寺

尕尔寺位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白扎乡的巴麦村,海拔米。在囊谦到尕尔寺约76公里,会经过充满了梦幻与诗意"三江源第一大峡谷"——尕尔寺大峡谷,峡谷地处白扎乡原始森林腹地,气候湿润,是三江源地区极其难得的峡谷奇观。沿着峡谷走到底,就会惊奇的发现一座"天空之城"——尕尔寺。

尕尔寺是一座直贡噶举派的寺院,分为上寺和下寺。进入上寺的是戒律严格的僧侣,入下寺的则是居士。尕尔寺是藏教白教最大的一座寺院。尕尔寺有将近年的历史,镇寺之宝是传说文成公主进藏嫁给松赞干布时带的嫁妆——转经轮。在这漫长时光,这对转经昼夜不停地由喇嘛两人一班地值班转动,永不停息。更为神奇的是这里的僧人们和山里的动物成了朋友,猕猴、岩羊白唇鹿等动物,经常自由出入寺院。

人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很多时候岩羊会在尕尔寺喇嘛念经、打坐的时候悄悄走近,僧侣们可以随意抚摸它们。在冬天,大雪覆盖的时候,这些动物经常没有草吃,都会来寺院,寺院的僧人也会喂养它们,数量众多的野生岩羊们就是幸福的见证者。这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尕尔寺独有的自然景观。

米拉日巴壁画

米拉日巴古岩画位在昂赛乡乡*府附近,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整个岩画刻在石崖上,面对澜沧江上游的扎曲河。整个岩画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岩画中间佛像为藏传佛教高僧米拉日巴大师。右边为一个猎人,手拿绳子、弓剪、带着猎狗,画左边是一头鹿。传说猎人带着猎狗、拿着弓箭在追杀鹿的过程中,遇到了米拉日巴大师,最后鹿被大师相救,猎人和猎狗被大师劝说,被点化成道。

昂赛民族团结园林,发现园林中不多不少五十六棵藏柏树,象征五十六个民族。

格吉守护神乃邦山

这里是白垩纪的丹霞地貌群,未来这里将是三江源地区第一个世界级主题地质公园——巴艾涌地质公园,属于未开发秘境。峡谷中,温暖湿润,也是雪豹种源群最多的地方。这里被岁月塑造的四面吉祥佛、天柱石、阳元石等丹霞地貌让你会感叹自然的神奇。一边倾听澜沧江滔滔的声音,一边目不暇接的感受丹霞地貌的神奇,还有遇见许多可爱的土拨鼠在路边呆萌的望着你,一路上都是惊喜和尖叫声不断。后半段沙石路也是非常适合越野穿越的路线。

岗察寺遗址

立新乡沿路可以看到岗察寺遗址,该寺传说建于清康熙年间,站在山崖上那些古老废墟的对面,想象寺院的变迁,滚滚历史就在眼前浮现。

世界海拔最高高强钢索吊挢

从遗址前行5公里,就到了世界海拔最高高强钢索吊桥。桥从通天河跨过,汹涌的江水在脚下奔腾,让人每走一部都十分刺激。

夏日寺

夏日寺在两排雪山中间的山坳中,独具灵气,第一眼望去如同进入天界。夏日寺为"鹿角寺",建于公元11世纪初期明朝永乐年,是藏传佛教上游五大寺院后弘期创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寺院之一。

珠姆故里

所谓的"珠姆"是《格萨尔》史诗中的主人公格萨尔王之妃。嘉洛草原是治多县境内最大的草原,曾是嘎嘉洛家族发祥的乐土、和千古佳人森姜珠姆诞生的圣地,所以这里到处传扬着珠姆的故事,历史文化厚重。

岗察寺

岗察寺属格鲁派,寺内大殿供奉的宗喀巴大师铜制镀金巨像曾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

通天河

沱沱河与当曲在沱沱河大桥下游60公里囊极巴陇地区汇合后称为通天河,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通天河是长江流经玉树州的名字,全长公里,穿行于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宽谷之中。

通天河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岸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名"晒经石",传为当年唐僧师徒取经归来,渡通天河时,因负老龟嘱托,被掀翻落水。师徒上岸后,在此石上晾晒被水浸湿的经卷。

噶白塔

称多县拉布乡兰达村的嘎.白塔位于通天河北岸,嘎.白塔藏语称为"嘎.确登嘎波","嘎"为嘎族,西藏古代四大氏族之一,现在玉树、昌都、甘孜等一带的人,通称为嘎瓦人,所住地方称为嘎域。传说文成公主就是从这里渡过通天河,前往西藏拉萨,噶.白塔与文成公主庙里的石身大日如来像、嘉那玛尼石经城都为嘎域三圣宝,是即三世诸佛身之所依。

藏娘佛塔

藏娘佛塔位于距青海省玉树州府结古镇80公里的通天河南岸藏娘村。由印度著名学者弥底于公元0年到玉树地区在通天河流域弘扬佛法时所建,距今已有年的历史。整个佛塔造形按照佛教关于世界形成的结构原理和佛教对宇宙学说的解释而建造,具有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及寓意。与印度多杰德、尼泊尔的巴耶塔、共称佛教三宝塔。

嘉那玛尼······"世间第一大玛尼堆"

迄今达25亿余块,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世间第一大玛尼堆"之称,不仅在整个中国藏区有名,同时也享誉世界。长方形的嘉那玛尼石经城全是由刻上了经文和佛像的玛尼石堆成的。石经城外一眼望不到头的转经筒已经被人们的双手侵染得发亮了。

东仓大藏经

东仓家族先祖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手下的大将东.白日尼玛江才,《大藏经》就是由白日尼玛江才收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迄今发现由民间藏族家庭收藏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大藏经》。

萨迦派最大寺院······结古寺

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结古镇就是以它命名,结古寺结古寺位于结古镇北面的山坡上,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历史上一直是玉树北部地区萨迦派主寺。年藏历十二月一日,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圆寂于此。

噶举派最大寺院······当卡寺

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当卡寺,倚山而建,势如观音静息状,下以八龙盘据之态。大经堂单体面积近万平米。当时白教最为殊胜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钦巴赠予弟子巴查道代一白色大法螺,螺内有"阿"字(Atse)自然显现,和一尊容貌与巴查道代本人相同的佛像与非人献上之白色观音石像,是当卡寺最重要的镇寺三宝,延传至今。

格萨尔王登基台

藏区格萨尔王学家普遍认同英雄格萨尔生在四川德格,长在玛域草原,赛马称王在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格拉扎。

昆仑山

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的昆仑山,古人称之为"龙脉之祖"。昆仑山是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青海境内的昆仑山主要指海西州和玉树州交界的这一段。

十世班禅讲经台

班禅德吉寺是全藏唯一以大师尊号命名的寺院。德吉塘是十世班禅更改的地名,意为幸福之地。十世班禅曾于年和年在德吉塘讲经说法,并为民众摩顶。

赛康寺

经清水河岔口到称多县扎多镇,沿尕多乡公路就能达到赛康寺,赛康寺是称多县境内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格鲁派寺院。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在朝觐尕觉悟神山时,都将所带宝物赠与该寺,明清时期该寺是藏区收藏珍宝最多的寺院之一。

岁月流逝,僧人依然秘密收藏有珍贵佛像及古物百余种,震寺之宝是活佛所留下的观音肉身铜像,很少有人能亲见,有佛缘之人可前去朝拜,见即三生有幸。赛康寺有五明佛学院,密宗学堂、显宗学堂,和医院,所以僧人众多,如果运气不错,可以观摩他们辩经的场景。

尕朵觉悟神山

藏传佛教有四大神山,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云南德钦的卡瓦格博(梅里雪山)、青海果洛的阿尼玛卿和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悟。从结古镇往东沿国道走到清水河乡,然后从岔路口往北向曲麻莱县方向行进50公里左右,就能远远地望见一个有如凌空出世般的山尖,那就是尕朵觉悟神山的主峰,尕多觉悟位于称多县杂朵镇,是保佑玉树藏民的千古神山。

在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以它为主要圣山之一供奉祭祀,尖峭挺拔的山形使任何一个接近他的人都望而却步,心生畏念。每年转山节会有超过10万人前来朝拜,山谷里飘洒着信众们抛洒的五彩风马纸片,极为壮观,令人震撼!

称多县、曲麻莱县同属嘎觉吾神山脚下,年的7月7日和7月30日分别举行尕多觉悟神山万人转山节活动。尕朵觉悟转山分三种:大转约需8-10天,但据介绍大转只有最后的两天才能看到主峰;中转约需2-4天,全程徒步约55公里,有较长路段可以通车,完全需要徒步路段约25公里;顶转只需要1天,但路程比较危险。

尕多觉悟神山藏语又称"觉悟夏尕",意为"白圣客"。传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其周围28座山峰分别是他的7位战将,7位神医,7位铸剑师,7位裁缝师,还有他的奶奶、子女等山峰。

格秀经堂:卓木其村的格秀经堂,堂内壁画众多,相传大约为元朝壁画,距今有0多年的历史,可与敦煌壁画媲美。根据传说和考证,在元朝统一之前,格秀经堂曾经是一座笨教的祭祀场所,走进堂内,看着那些线条优美的斑驳壁画,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藏历2月、公历4月可参加卓木齐糌粑祈愿节:在一阵阵浑厚的法号和法螺声中,卓木齐村年轻力壮的藏族小伙子将一个用羊毛编成的白色吉祥鸟抬到村里的格秀经堂旁,村里的妇女身着节日盛装,将用青稞炒面和酥油制成的祭祀用品供奉给山神)

邦夏寺

尕朵乡南约23公里处,有一座萨迦派寺院,邦夏寺。始于元代,现有16柱经堂2座,也是到玉树必去的重中之重,因为邦夏寺镇寺之宝是释迦摩尼额甲舍利子,迄今还为对外展示。

勒巴沟

藏语意为"美丽沟",位于玉树州境内的通天河畔。沟中有水尼玛,山玛尼、水玛尼、石玛尼。青海境内发现的岩画多以动物个体形象为主,只有玉树勒巴沟岩画散发出浓郁的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氛,从沟口唐末释迦像到现今打制的嘛尼石,你可以看到整个藏族宗教石刻的历史。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沟内有十多处岩画,勒巴沟岩画主要以佛像、菩萨、香客、瑞兽等为主。还有结古寺、竹节寺、岭国寺、麻尼石墙等十多出历史遗迹。

禅古寺

沿着文成公庙所在的大峡谷,可以参观因修建和管护文成公主庙而享有声誉的禅古寺庙,禅古寺始建于公元12世纪。该寺有传统的"才周"宗教节日,幸运的话可以看到金刚舞,金刚舞是甚深密法,藏传行者都相信它具有"见即解脱"的功德。

我们有责任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E-mail: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