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特别关注丨龙头琴响起来,醉了格桑花,醉了 [复制链接]

1#
00:14

玛曲龙头琴弹唱,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曲艺曲种,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即兴填词,集唱、弹、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它发源于玛曲县,流传至广大藏区。玛曲,这座座落在中华民族母亲河源头的藏民栖息地,从洪荒时期起,神秘的大自然就将它纳入了华夏神龙的曲颈,独领黄河第一弯的风骚。因此琴头被雕成龙首形状,称为龙头琴。

龙头琴弹唱,藏语称东令,来源于古代藏区的阿里琴。《西藏王统纪》载,公元五世纪,松赞干布赐宴时艺人演奏乐器,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时,把阿里琴弹唱的形式及乐器带回了甘南拉卜楞寺,清末四世嘉木样大师能演奏多种乐器,尤其以龙头琴演奏为精湛。到第五世嘉木样大师、第六世贡唐仓活佛、朗仓活佛时龙头琴弹唱逐渐在寺院内传播,龙头琴成为拉卜楞寺僧侣乐队的主要伴奏乐器。

20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拉卜楞寺第六世贡唐仓活佛保健医生的华尔贡深受龙头琴弹唱艺术熏陶,学习了拉卜楞寺院传统弹唱,并将这门艺术带回了玛曲草原。在华尔贡的传承与传唱下,龙头琴弹唱在玛曲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及,之后他不断招收徒弟,通过言传身教使龙头琴弹唱迅速辐射到整个安多藏区乃至康巴、卫藏地区。

玛曲龙头琴弹唱表演,有单档、双档、多档。男女对唱、马背弹唱、组合弹唱、百人千人弹唱等多种形式。主要曲目有《桑达老》《阿克班玛》《阿玛来》《邦金梅朵》等。玛曲龙头琴弹唱具有群众性、即兴性、简朴性、民族性四个基本特征,适合人们在草原上踏着琴声翩翩起舞。弹唱曲一般音域不宽,多为一个半八度,极少有两个八度,男声演唱一般在中低声区,女声演唱则音区较高。

龙头琴弹唱中的伴奏部分,采用以歌声的旋律音调为框架的加花细分手法,这样使歌声与伴奏之间形成了“紧弹宽唱”式的对应织体。而且这种加花式细分大都采用后十六和附点八分音符的旋律音型。这种由龙头琴弹奏的十六分或八分和附点八分的同音重复的音型,在歌声当中则多为长音。在龙头琴弹唱中,还不同程度的运用类似藏语称为“特咋”的技法与“絮”的技法相结合的韵味性技法。正是在这种韵味性弹奏技法的伴奏下,使得龙头琴弹唱更加具有音乐的流动性和立体感。

玛曲龙头琴弹唱是中国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具有生命力的曲艺曲种,也是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发展该项目对于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文旅融合、满足文化需求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玛曲龙头琴弹唱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华尔贡被誉为藏族当代著名弹唱大师。他在六世贡唐仓活佛等人的悉心教授下,对古老的龙头琴弹唱艺术进行了创新和拓展。在他培养出的上百位弹唱学生中,不少已经成为省、州、县各级的传承人。主要有第五代传承人容中尔甲、德白、道瑞,第六代传承人三木旦加措、尕尔旦。

近年来,玛曲县着力打造龙头琴弹唱故里的文化品牌。玛曲龙头琴弹唱每年多次被邀请到省内外的大型节会上进行表演。同时,在当地政府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从历史渊源、存续状况等方面进行搜集、整理、拍摄,现在已经有文字记录20余万字、图片多张、录音小时、视频G。并且先后组织了五届龙头琴弹唱培训班,建立了传承保护协会等民间保护传承机构10所,加大了对玛曲龙头琴弹唱的传承保护力度。

非遗传承人展播

甘州方言之胡希花

胡希花,生于年,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大湾村人,甘州区音乐家协会会员,张掖市戏曲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坚持搜集和整理当地的方言和民俗文化,并用当地方言编写三句半、快板、小品等节目。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甘州方言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