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正我的父亲是藏区末代小皇帝,194 [复制链接]

1#

在元、明、清时代,由于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所在的偏远地区的管理较弱,因此给予当地民族首领以权限、官职,并可世相承袭,坐拥军队,建立自己的衙门,其地位与“小皇帝”相当。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司制”也最终在多方力量的拉扯下改土归流,被时代所摒弃,身为卓尼末代土司之子的杨正曾以口述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了年,他的父亲,也就是藏区末代的“小皇帝”是如何亲手结束世袭,带领部落走向“新生”。

藏族土司的红色往事

在如今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汉藏交界地带的安多藏区,曾有一处由杨氏土司所管辖的卓尼区域,其地隶属吐蕃,自归顺于明朝被封为卓尼土司之后,已有五百余年。

因传统的藏族常用领地名或部落名冠于名字之前,而不用姓氏,所以卓尼土司的“杨”姓,其实是明朝正德年间,正德皇帝所赐的姓氏,他们自明永乐年间始,集政教权力为一体,沿袭二十代,是甘青土司中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彼时藏族的居住犹如放牧一样,非常灵活,不管是从打仗时的安全因素来讲,还是从日常生活、贸易等因素上来讲。

那时的卓尼以洮河为界线,县城这边主要居住的聚落称为阳面,而洮河另一边的小规模村落则称为阴面。

自然的,洮河也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御,如回民来犯,藏民便可即刻撤退到河南面,且河对面又建有临时衙门。

据《洮州厅志》记载,清末卓尼杨土司管辖最多的时候应该有上万户,而因为地广人稀,放牧所属地又不明确,所以其管理纳税的方式,并不是按照土地面积,而是按照人头来算。

在卓尼土司家族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当家的杨氏父子,杨积庆与杨复兴,而杨复兴(杨正之父)正是卓尼的最后一任土司。

杨积庆是卓尼的第19代土司,13岁便已承袭,他坚毅顽强、眼界开阔、爱国且好学,曾在抗日时期为中国工农红军开仓放粮30余万担,安置流落受伤红军余人,为红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杨土司对兵役制度规定的赋税其实并不重,他愿意多留一些给百姓,但相对地,如需要出兵打仗时,其所需要的粮食马匹、枪支弹药,都要自行准备。

所以,常常是每个人都准备好自己打仗要带的全部物资,然后到指定的集合点一集合,就出去打仗了。

杨积庆还极重视汉语,除喇嘛念的经文是藏语以外,卓尼的百姓大都讲汉语,年杨积庆创办了柳林小学,鼓励大家学习汉文化,且允许传教士,以及国外的探险家等到卓尼居住和活动。

杨积庆喜爱有才之人,更喜欢与有文化的人交流,他了解时局,明白家族所面临的问题,他办学禁烟,连接了卓尼的首部电话,组装了首台瓦发电机,杨积庆的新锐思想,带领着族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创新。

年,因“博峪事变”,杨积庆及长子杨琨夫妇等五人殒命,倒在了国民*的枪口之下,享年48岁,后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追封为革命烈士。

杨复兴是杨积庆的次子,年仅八岁的他在父亲去世后,怀着悲痛的心情继任了土司之位,他继承了父亲的红色情怀,也明白家族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

年9月,在西北野战军解放甘南后,杨复兴积极响应*的号召,率部发起卓尼起义,宣布废除卓尼封建的土司制度。

随后,卓尼成立甘肃省直辖藏族自治区,杨复兴担任主任之职,积极开展铲烟禁毒运动,建立地方基层人民政权机构,自此卓尼达成了政教合一,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末代卓尼杨土司之子

年底,杨复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也有了幸福的家庭,此时的卓尼也有了很明显的变化,马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藏族百姓所食的食物也不再是单单地煮羊肉和藏包,汉族的文化与饮食,逐渐融入到藏民们的生活之中。

杨正,杨复兴之子,7岁以前,一直在卓尼生活。

杨正家的经济条件算中上等,家中有做饭的师傅,常常做汉族的饭菜,杨复兴拥有一辆美式吉普车,可以坐四个人。

据杨正描述,医院,和更多专业的医生,唯一的问题便是普通藏族百姓去到内地时,户口登记的问题。

因为杨家的“杨”姓和汉族的“杨”并不太一样,导致当地普通的藏族百姓去到内地时,仍然无法解释清楚自己的姓氏。

为了方便给家中的孩子上户口,也为了未来孩子上学、生活等问题,普通的藏族百姓须得有个汉语名字和汉语姓氏,因此在此之后,许多的藏族百姓便都开始姓“杨”了。

而那些在新中国成立前,土司拥有的藏兵军队,也都逐渐变回了民兵,虽然都只是回家种地吃饭,但其手中仍留有枪支。

新中国成立后,集兵的情况只发生过一次,便是在马步芳残匪到甘南欺负百姓的时候,杨复兴集合了卓尼四十八旗的藏兵配合剿匪,最终,历时近五个月取得胜利。

年,卓尼部分地区开始发生叛乱,杨复兴只身深入农牧区,开展细致的政治宣传与教育工作。

因为杨复兴常常出门工作不在家,也因为当时的社会不稳定,杨正的母亲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很是辛苦,便随即带着孩子们去了北京,和杨正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起生活。

杨正的外祖父曾是阿拉善旗扎萨克和硕亲王,在北京的恭王府旁边的毡子胡同原有一座王府,虽后被国家征用,但政府仍出钱为其在东单新开路,建立了一座不小的四合院作为补偿。

接下来的日子,杨正就和弟弟在这座四合院中,与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小姨一起,度过了小学和中学的时光。

在杨正的印象里,父亲杨复兴一直留在甘肃工作,一家人只有在父亲每年来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才能团聚。

年,杨正初二毕业后,没有升学,选择去延安插队,于3年后返回,进入甘肃棉纺厂,当了起了职工。

因为在插队时的民办教师经历,杨正在进入甘肃棉纺厂后约有三年时间都是厂办学校的初中教师。

年,高考恢复,杨正参加高考。

许是因为一直有当老师的缘故,杨正高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考上了西北师范学院,学习政治教育。

在大学毕业后,杨正再次回到了卓尼,任职教师,直到年,杨正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部队伍的“四化”号召,任职卓尼副县长,三年后又任职了卓尼县长。

随后,杨正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又因为父母也都居住在兰州,所以请示上级将自己调回了兰州。

回到兰州后的杨正,希望未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也为了多学一点历史,便辞去了政府机关工作,来到甘肃政法学院任职,直到年退休,在此期间,杨复兴逝世,享年71岁。

据杨正的学生们描述,杨正很少跟学生们提起“卓尼”,反倒常常劝学生们要多多读老子的《道德经》。

杨正曾表示:“父亲结束了土司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进程,没什么可遗憾的,村子里的人们也都理解,没有骂我们家的,不管是对我父亲的态度还是对我态度,都和从前并无两样。”

如今卓尼洮河边的县城,一眼望去,已和普通的内地县城无异,清晨的街面上,也伴着阳光弥漫着豆浆油条的香味。

甘肃卓尼的生活变迁

根据杨正的口述和后期专家们的调查,人们了解到,卓尼藏区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节庆民俗,和宗教生活等方面。

就服饰的变化来讲,传统的藏区穿搭风格多以华美艳丽,穿戴复杂为主,讲究衣服质量好,不磨不破,然而这样的装扮并不适合日常的劳动。

如“三格毛”传统藏族女性服饰,现今只有中老年的妇女会日常穿着,其余大部分的年轻藏区姑娘则会选择更加新式的服装。

就饮食上的变化来讲,彼时藏区人民的主要食品多为青稞面、包谷面、糌粑、酥油、牛羊肉等,皆以“果脯”为主,而如今大米、面粉、蔬菜、肉蛋奶开始成为藏区人民餐桌上的常客,各家庭饮食结构开始丰富,各种时令瓜果也是因有尽有,荤素搭配,营养全面。

藏区人民在饮食方面的变迁,不只是在摄入食物的种类上,更是在家庭炊具的使用上,曾经围着柴火和煤炉子烧饭的时代已然过去,如今的大部分家庭则是使用电磁炉、电饭锅等厨具烹饪。

在居住的变迁方面,曾经老式的传统民居也都逐渐完成了改建,如卓尼县的卓逊村,90%的家庭都拥有了玻璃暖廊、彩钢屋顶、时下流行的茶具家具等,一切都以干净整洁、舒适宜居为目标。

如今的卓尼,全县辖共15个乡镇,总人口约9.5万人,内含十多个不同的民族。

曾经,对于一年四季都必须得忙于生计的农牧民群体而言,“闲暇时间”是一种遥远而不可及的梦想,在如今在物质水平逐渐提高以后,人们也开始更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